想扁他,但還是跪地為他穿鞋。張良:你是年輕人學習的好榜樣

年少血氣方剛時,蚯蚓君曾與友人暢談未來人生理想。友人一腔高調:吾願做蘇秦張儀那樣的謀士,靠三寸舌頭傲立人世。後來友人的確學到了蘇秦張儀那樣做事的方式:只說不做。結果早早地被公司驅逐,其領導批示:我不需要下屬教我怎麼做。

真的是太好笑了,明明是自己懶於動手,偏偏要把蘇秦張儀拉來與你為伍。

要知道,謀士可不是隻靠一張嘴而已。不信你看劉邦手下第一謀士張良,人家能從國破家亡的布衣成為萬世稱讚的列侯,靠的不是舌頭,而是那顆用書塞滿的腦袋,那顆始終未改的初心。

想扁他,但還是跪地為他穿鞋。張良:你是年輕人學習的好榜樣

劉邦說: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若張子房。

一、國破家散,張良的目標就是滅秦復韓,從始至終,未改初心!

張良的爺爺、父親都是韓國的丞相,先後侍奉了五代韓王。張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自然受到父輩衷心愛國的影響,從小的志向也是入朝當官為國效力。哪知道沒等張良長大,殘暴的秦朝就把韓國給滅了,張良一家也淪為了亂世逃民。

熱血方剛的張良沒有自暴自棄。他決定為韓國報仇,消滅秦國。

果然是忠臣之家的孩子,說出來的話也是如此的氣吞山河。消滅強秦,那得是有多遠的見識與多大的膽量才能做到的啊!

但張良還真的去做了。

01 第一次,是直接刺殺秦始皇。

當時的張良沒兵沒馬。要向秦國復仇,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殺死秦始皇。他把全部的家財都拿來尋找刺客,連親弟弟死也不出錢安葬。有了錢好辦事,張良在淮陽倉海君那尋得大力士,也購得一200斤的鐵錘。兩人帶著荊軻刺秦王的決心和勇氣,埋伏於博狼沙中,等待秦始皇車過,鐵錘擲出,卻誤中副車。

張良因此被秦始皇追捕,只好隱姓埋名藏於下邳。

想扁他,但還是跪地為他穿鞋。張良:你是年輕人學習的好榜樣

狡兔三窟,只擊中秦始皇副車。

02 第二次,是依附他人匡復韓國。

雖然刺殺秦始皇沒成功,但張良復韓滅秦的決心並未改變。

他在圯上得到《太公兵法》後認真研讀,待陳勝起事後,帶著百來號人出來加入反秦的大軍。走到留遇見劉邦,張良用太公兵法與之交談後,發現只有劉邦能對他的計謀表示歡喜和採用,而其他人都聽不進去,於是決定跟從劉邦。

後來劉邦與項梁相見,共立楚懷王,同誅暴秦。張良不失時機地說服項梁復立橫陽君為韓王,自己則為韓司徒,輔佐韓王收城。但後來項羽不守諾言,入關之後自封楚王,讓劉邦去巴蜀之地當漢王。張良送走劉邦後立馬回韓國,一心要輔佐韓王重振國威,哪知項羽卻不放韓王回去,半道還把漢王給殺了。

張良自知重建韓國的夢想是破碎了,但還好滅秦的目標是實現了。接下來他還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繼續為韓王報仇,打擊項羽。

想扁他,但還是跪地為他穿鞋。張良:你是年輕人學習的好榜樣

運籌帷幄

03 為劉邦獻計獻策,助力滅楚一統天下。

項羽殺了韓王,張良是很生氣的,如此玩陰招真的不好啊。

張良故意給項羽兩封書信:一封說劉邦自知失約不敢回東邊了。第二封說齊國與趙國決定聯手打你。項羽果然信計,舉兵攻打齊國。張良則間行找到劉邦,與他一起籌劃攻打楚國,又提出策反英布、魏豹,聯合韓信一起打敗項羽。之後張良又以八不行推翻了酈食其提出復立六國後的提議,及時阻止了劉邦自我毀滅的可能。

在張良的一路運籌帷幄之下,劉邦最終打敗項羽,建立西漢。在總結大會上,劉邦專門表揚張良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人傑。張良也因此被封食邑萬戶的列侯。

想扁他,但還是跪地為他穿鞋。張良:你是年輕人學習的好榜樣

張良

二、黃石公之所以選擇張良贈書,是因為張良忍得下火氣,經得住考驗!

要說張良之所以能以過人的計謀而成為漢初三傑,當初在下邳圯上得到黃石公贈《太公兵法》是絕對的功臣。但為什麼黃石公誰都不選,偏偏選中了張良呢?那是因為張良身上有帝王之師的氣質。

01 張良衷心愛國,熱血有韌力。

說來也巧,據說黃石公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魏名轍。莊襄王死後秦始皇上臺,卻獨斷專行,推行暴政,根本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只好離開朝廷,以黃石公隱藏在下邳之地。

雖是隱藏,但黃石公一腔為國效力的熱情絲毫未減。社會上一切驚人的傳聞,他都有耳聞。所以張良鐵錘刺殺秦始皇的故事,自然也落入了黃石公的耳朵。

黃石公認為張良是孺子可教之人,便有意的試探張良是否心胸夠光,可以託付大事。

於是便有了圯上偶遇的故事。

02 張良能忍,能堅持,孺子可教。

機會總是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不管是伯樂,還是千里馬,都需要準備好。

所以與其說黃石公和張良的相見是偶遇,不如說是黃石公一直在等張良。或許張良並非是第一個被黃石公試探的人,只是張良是第一個壓住火氣,俯身去撿鞋,又屈膝跪地給他穿鞋的人。所以黃石公很高興,要繼續試探張良是否可教。

想扁他,但還是跪地為他穿鞋。張良:你是年輕人學習的好榜樣

張良跪地為老人穿鞋

其實張良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面對突然而來提出無理要求的怪老頭,心裡也是很窩火的,很想扁他。用司馬遷的原話是:

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歐之。為其老,乃彊忍,下取履,因跪進。

欲歐之,想打他。(這裡不得不說司馬遷的用字也是很現代化的嘛。)但張良看他是老者,就忍下了,畢恭畢敬地服侍好老人穿鞋。

所以有了“忍”的第一步,才有接下來的試探。

黃石公連續兩次與張良相約5日後相見,都因張良晚到而把張良罵了回去。第三次張良乾脆半夜就去了,黃石公滿意了,拍拍張良的肩膀:孺子可教也!然後贈書而離去。

拿到書的張良果然不負所望,時時誦讀溫習,最終成為了漢高祖的幕下之師。

想扁他,但還是跪地為他穿鞋。張良:你是年輕人學習的好榜樣

《太公兵法》

三、知足,淡泊名利,讓張良成為劉邦手下唯一沒被懷疑的功臣。

老子《道德經》裡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身退,天之道。張良是悟到了這個道理。

劉邦打下江山後,給大家封賞,他讓張良自選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卻說是天意讓他佐助劉邦,劉邦能用他的計策,是莫大的榮幸。所以不敢稱萬戶侯,做個留侯已經很高興了。

所以劉邦為什麼要去懷疑張良呢?一個不貪功,不貪名的人,是很難造反的呀。

之後張良跟隨劉邦鎮壓代王叛亂,歸來後決定出世修道。他說:

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彊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乃學道,欲輕舉。

對於理想:因為祖上5世相韓,對韓國的深情遠遠大於金銀萬貫,他奮鬥的目標是為故國報仇,消滅秦朝。如今秦朝已滅,雖然韓不能復,但天下已安定。張良的人生理想已經達到,應該滿足了。

對於個人成就:一個亡國布衣,靠著三寸不爛之舌有幸成為帝王的老師,封萬戶,位於列侯,這是一個平民能達到的最高人生境界。張良也很滿足了。

個人成就,社會理想都已達到。功成身退是最好的分別。所以張良打算摒棄人間紛亂,跟從赤松子雲遊。

想扁他,但還是跪地為他穿鞋。張良:你是年輕人學習的好榜樣

聞張良之智勇,以為其貌魁梧奇偉,反若婦人女子。故孔子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出世的心做了入世的事,不戀功名利祿,富貴榮華拋盡,專心修道。

這就是張良獲得後世稱讚無數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