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清的忠臣,至死留著辮子,孫中山卻說“我尊敬他”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孫中山評價他“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章士釗評價他“黨碑雖異我同悲”。一眾民國大佬,雖與他為敵,卻也打心裡佩服他,此人就是張勳。

他是大清的忠臣,至死留著辮子,孫中山卻說“我尊敬他”

張勳

張勳,江西奉新縣人,於1884年在長沙參軍,因其坦率直白,敢做敢當,而又屢立戰功,自此平步青雲,到1899年已升至總兵。之後更因為忠心耿耿,被調入北京任御前侍衛,曾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的扈從。末代皇帝溥儀繼位後,歷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守南京。

於張勳而言,大清確實待其不薄,不僅給予其充分的信任,更賞其榮華富貴。不過,張勳亦不負大清。

在張勳的心裡,一定有一個超大的“忠”字。

武昌起義後,各路軍閥無不改換門庭,減掉辮子,與清朝徹底劃清界限。唯有張勳,在清廷倒臺後,仍留有髮辮。張勳因此得名“辮帥”,所部被稱為“辮子軍”。

他是大清的忠臣,至死留著辮子,孫中山卻說“我尊敬他”

辮子軍

到1915年,袁世凱復闢,張勳雖擁護袁世凱,但內心仍一心維護清廷。直至袁世凱死後,張勳終於等到了機會。

袁世凱去世後,黎元洪當上總統,與掌握實權的段祺瑞在關於是否參加一戰上爆發矛盾,雙方極力拉攏張勳。張勳自有打算,在此事中,他坐收漁翁之利,積極壯大自己的勢力。不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張勳為的卻不是自己,只為心中的大清。

1917年,黎元洪、段祺瑞矛盾加劇,大有大戰一場的趨勢,張勳找準時機,當即發動復辟,率領“辮子軍”趕走北洋勢力。

終於,張勳的大清夢實現了。

他是大清的忠臣,至死留著辮子,孫中山卻說“我尊敬他”

溥儀

他重新穿上了曾經的藍紗袍、黃馬褂,戴上了象徵大清臣子的紅頂花瓴,率領一眾滿清遺老遺少,進宮面見他心心念唸的皇帝溥儀,並行三拜九叩禮。

此外,張勳還通電全國,宣佈已“奏請皇上覆闢”,要求各省即“遵用正朔,懸掛龍旗”。

不過,張勳的舉動在當時無疑是倒行逆施,並沒有人會附和。很快張勳所部就被段祺瑞的討逆軍擊敗,溥儀再次退位,張勳逃到天津租界當了寓公。

張勳的此番作為是一場鬧劇,不過,張勳其人卻有些悲劇色彩,這是一個愚忠之人。

但他卻並不值得可悲可嘆。拋開的他的忠,就會露出他的惡。

二次革命期間,袁世凱調動張勳和馮國璋軍隊分兩路合攻南京城。張勳許旗下“辮子軍”破城之後大搶三日。

攻破南京城後,平時就軍紀鬆弛的辮子軍在奉了張勳“三日不封刀”的特許後,更加肆無忌憚。一時間,諾達的南京城被洗劫一空,百姓多遭塗炭。

他是大清的忠臣,至死留著辮子,孫中山卻說“我尊敬他”

張勳

張勳晚年一直寓居天津,在他的復辟夢碎之後,張作霖、徐世昌曾多次請其出山,都被他拒絕。有人勸他剪掉辮子,他說:“吾迴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1923年,張勳病逝在天津,終年69歲,溥儀賜諡“忠武”。眾多名流,不論敵友皆致電哀輓,對其孤忠大加讚美。

如果要給張勳評價,張勳一定算不上好人。但要論忠,比得上張勳的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