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34歲博士後 騎著摩托車在大涼山扶貧

一個都不能少|34歲博士後 騎著摩托車在大涼山扶貧

黃立華的辦公室兼宿舍

封面新聞記者 徐湘東 肖洋

4月13日,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與德昌縣交界處的雅礱江邊,氣溫已達30℃。這天是週一,下午,黃立華要走訪兩戶村民。他騎上摩托車,在烈日下,沿著山間崎嶇的公路前行。

黃立華,是成都中醫藥大學的教師,在站博士後。2017年12月,他到涼山州鹽源縣田灣鄉掛職黨委副書記,主抓脫貧攻堅,他也是涼山脫貧攻堅綜合幫扶工作隊中,學位最高的幫扶隊員。

2年多時間來,黃立華見證了大山裡的變化:田灣鄉5個貧困村已經全部退出,405戶、1919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如今,針對當地產業薄弱的情況,鄉上開始發展中藥種植,努力幫助村民增收。

一個都不能少|34歲博士後 騎著摩托車在大涼山扶貧

田灣鄉是鹽源縣最為偏遠的鄉鎮之一,山高坡陡

幫扶:“下鄉去,紮根大山”

從鹽源縣城出發,上山,下山,再上山,又下山……車開了3個多小時後,抵達田灣鄉。這是鹽源縣最為偏遠的鄉鎮之一,鄉政府位於雅礱江峽谷中,兩岸山勢高聳入雲。

黃立華的辦公室兼宿舍,在鄉政府一樓,面積大概10平方米,打開窗,對面就是奔流而過的雅礱江。他看上去皮膚有點黑,不似之前照片上白白淨淨的樣子。“這兩年多,太陽曬了的。”他笑著理了理頭髮,“在鄉下,個人形象不重要。”

黃立華是成都中醫藥大學的在站博士後,專業是中藥學,到涼山之前,他並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這大山深處,一呆就是2年多。

“當時接到學校的通知,說要派我去外面掛職。”黃立華說,當時他不知道具體要去哪裡,也不清楚自己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而且,兒子還小,去了家裡咋辦?

不過,家人並沒有反對,而是支持他:去吧。兩小時後,他回覆學校:去,服從組織安排!

填了表,等了一個多月,2017年12月底,正忙著做教學評估的黃立華接到通知:當天下午趕到都江堰培訓,第三天培訓結束後,就要出發正式下鄉了。

抵達鹽源,黃立華被安排到田灣鄉,任鄉黨委副書記、脫貧攻堅綜合幫扶工作隊隊長。

“來了之後才發現,大涼山真的好大啊。”黃立華說,他第一次到田灣鄉時,印象深刻,“剛看到車前面的路,車一轉,前面就成了懸空的。到了鄉政府的時候,感覺這也太小了吧。”

雖然地方很偏遠,但黃立華很快感覺了當地的熱情。“我們剛到鹽源縣委的時候,剛下車,看到賓館大廳裡放了一堆東西,有水桶、洗衣粉、被子等,當時我問這是誰的,有人說這是你們的,很感動,也很溫暖。”

黃立華說,他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既然選擇下鄉,就要紮根大山,盡我所能,助推脫貧攻堅。”

一個都不能少|34歲博士後 騎著摩托車在大涼山扶貧

4月13日,黃立華騎車入戶走訪

入村:騎著摩托車跑遍全鄉

4月13日,黃立華要走訪的兩戶村民,都在山上。吃了午飯,他騎上摩托車,從鄉政府出發,往山上走。

這輛摩托車,是黃立華自費購買的一輛二手車,是他走村入戶的主要交通工具。

田灣鄉的公路十分陡峭,盤山環繞,全是一個接一個的回頭彎,這種路況,如果不是經常跑的本地人,很難應對。黃立華騎車時,摔過幾次跟斗,腿部、膝蓋受傷,摩托車的左後視鏡也摔掉了,一直沒來得及去修理。

他回憶,一次,騎車去沿江村,在一個下坡轉彎時,摩托車失控往山下衝去,公路又沒有護欄,他立即跳車,車子摔在地上,“還好反應快,當時再往前10釐米,就是懸崖。”

如今,黃立華的騎車技術已經比較熟練,沒有硬化的陡峭山間小路,也能突突突地騎上去,輕鬆應對。兩年多來,這輛摩托車,已經隨著他跑遍了全鄉9個村的各個角落。

一個都不能少|34歲博士後 騎著摩托車在大涼山扶貧

4月13日,黃立華在老村子一組與村民交流

經過10多分鐘山路,黃立華來到老村子一組。之前,村民安成昌打來電話,請黃立華去他家看看,說有問題需要幫助。

安成昌家在山腰上,房子是脫貧攻堅中建的新房。黃立華檢查了房間的吊頂和防水,發現吊頂有一處脫落,另外沒發現什麼問題,但他還是不放心,打了電話,請施工方人員務必來現場來看看。

安成昌家已經脫貧,兒子今年也要大學畢業了。他感激地說,黃書記非常熱心,有事情給他打電話,很快就會上門來幫忙解決。

走訪完村民家返回,已經是下午4點過,天氣突變,暴雨夾雜著冰雹噼裡啪啦落下,回到鄉上,黃立華淋得渾身溼透。

黃立華說,作為脫貧攻堅綜合幫扶工作隊一員,工作都是圍繞著大山轉,解決貧困人口的“兩不愁三保障”“一超六有”等等,事情繁雜且枯燥,需要靜得下心,要把這裡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

一個都不能少|34歲博士後 騎著摩托車在大涼山扶貧

黃立華在查看田灣鄉中藥續斷的種植情況(資料圖)

脫貧:發展中藥種植幫助村民增收

黃立華坦言,起初,他剛掛職時,也曾有質疑的聲音:一個大學老師,到大山裡能做什麼?還是隻是來走走過場?

2年多來,他用實際行動,打消了這種質疑:為田灣鄉和長麻村爭取黨建結對共建項目資金7萬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5萬元;更換了田灣鄉小學所有餐桌,為202名學生爭取校服、書包;為9個村配備電腦和打印機等。爭取的資金,累計達到22萬多元。

針對當地脫貧攻堅實際情況,黃立華創新提出了“1+1+X+1”工作法,高效推動脫貧工作。他將田灣小學設立為成都中醫藥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基地,他自己也不定期去給孩子們上課。

田灣鄉有9個行政村,其中5個是貧困村,到2019年底,全鄉5個貧困村全部退出,405戶、1919名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

黃立華一直在思考,如何進一步幫助村民增收。雖已脫貧,但田灣鄉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村裡的經濟作物,只有核桃、花椒等,受市場影響大,特別是在今年疫情期間。“比如青花椒,曬乾了以後就直接賣出去,沒有深加工,包括核桃也是一樣,附加值比較低。”

黃立華的專業是中藥學,在田灣鄉發展中藥種植的想法,其實由來已久。不過,當地交通不便,如果沒有經過仔細研究,種植一些不適合市場的、附加值不高的,反而會適得其反。

今年,田灣鄉種植中藥續斷的計劃,開始付諸實施。黃立華說,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不少村民沒有外出打工,有勞動力。另一方面,通過去年前期試驗,田灣鄉種植出來的續斷質量達標,有發展前景。

在成都中醫藥大學的支持下,以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田灣鄉成立了鹽源縣續斷種植示範基地,村民可自願加入。

“目前初步統計,全鄉有3、400畝,現在正在進行今年的育苗。”黃立華說,種植基地由成都中醫藥大學藥提供技術支持和現場指導,同時,對參與種植的村民進行肥料補貼,特別是貧困戶。續斷成熟後,以不低於市場的價格進行回收。

一個都不能少|34歲博士後 騎著摩托車在大涼山扶貧

4月13日,黃立華在老村子一組與村民交流

計劃:繼續鞏固脫貧成果

黃立華說,如今,鄉上所有貧困戶已經脫貧了,但脫貧攻堅的成果還需要繼續鞏固,“不是說完成脫貧就了事,還有些難點需要解決。”

他說,“兩不愁三保障”“一超六”都沒問題了,但村民的思想和內生動力這方面,還是難點之一,需要再引導、宣傳,脫貧,首先是思想上要脫貧。

第二,在基礎設施上,通鄉、村路修好了,但有些入戶路還沒有硬化,還是土路,有些路段還比較危險。

另外,就是黃立華一直關注的產業方面。他分析說,鄉上的經濟作物普遍附加值較低,以核桃為例,前兩年還可以賣4、5元一斤甚至更高,但後來價格降低到1、2元一斤,雖然產量增加,但市場不穩定,賣不出好價格。

黃立華認為,如果能把這些問題解決了,鞏固好,村民從脫貧到致富的步伐,將會邁得更快。

預計到今年12月底,黃立華將結束掛職返回成都。他說,兩年多時間過得很快,他見證了大山深處脫貧攻堅的可喜變化,他的計劃是,在掛職結束之前繼續努力,再為山裡的鄉親們,多做一些實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