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字越來越不高級?淺析品級式書法批評中“逸”的內涵

品級式書法批評並非一般意義上的鑑賞與評論,它具有濃郁的“品次”或“品第”意識,是品評者對書家或書作在藝術成就方面做出的

等級判定

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畢竟每位書家的生活閱歷、思想境界、創作情景、審美意趣都不盡相同,其作品更是異態紛呈,各有千秋。而從評論者的角度來看,各人的藝術素養、審美理念以及期待視野也都因人而異,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書家或者書作作出統一的甚至是明確分級的評價,看起來不可思議,卻是其最具特色與魅力之處。

“逸”字越來越不高級?淺析品級式書法批評中“逸”的內涵

這種批評方式甚至形成了一套具有權威性的評價體系,並隨著時代的前進不斷髮展完善,不斷呈現出新的面貌。

“逸品”如何落下神壇?

品級式書法批評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魏晉人物的品藻意識在書法領域中的運用,受到玄學思潮和當時社會制度的深刻影響。這一時期,中國古典美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中,時代的更迭、政局的動盪、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物質與精神的對抗,讓兩漢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精神世界全線崩塌,晉人的思想獲得了空前的自由,當這自由注入藝術的脈搏之中,激起千層浪。作為文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獲得了豐富而深刻的精神內涵,成為一門獨立的表現性藝術,而這一時期所出現的書法批評——品級式批評也呈現出引人注目的光彩。

其中命運最為跌宕起伏的,當數“逸品”。

“逸”字越來越不高級?淺析品級式書法批評中“逸”的內涵

1、頂級

南朝梁書法評論家虞肩吾成為最早對書家進行等級評定的人。他的《書品》“推能相越,小例而九,引類相附,大等而三”,使用了與當時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相同的制式,將漢魏至梁一百二十八位書家按其藝術成就的高低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之中又分為上、中、下三等,是以九品,並且為每一級的評定確立標準,對每位書家予以評價和說明。

到了唐朝,張懷瓘《書斷》以“神、妙、能”三品取代之前的“上、中、下”三品,既保留了虞肩吾三品論書的傳統,又將形神論賦予新的意義:“深識書者,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提出了“風神骨氣居上,妍美功用居下”的審美標準,確是書法藝術鑑賞與審美意識的深化。而李嗣真作為品級式書法批評體系的傳承者,其《書後品》在“上、中、下”三品(細分為九品)之上又加一“逸品”

,將秦至唐八十一人分為十等,雖然他對於“逸”品只有極為簡單的概述:“神合契匠,冥運天矩”,但“逸”品顯然是作為書法藝術的極品出現的,具有天然、自由、超脫的藝術境界,它帶著一種自然的奧秘,成為品級式書法批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最終確立了“逸、神、妙、能”為標準的品級式書法批評體系。

“逸”字越來越不高級?淺析品級式書法批評中“逸”的內涵

2、獨特

唐朝畫論家朱玄景在《唐朝名畫錄》中綜合了李嗣真、張懷瓘二人的品級觀念,也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這四品評價的是繪畫領域的藝術家,“逸品”也並不是居於其他三品之後,而是獨立於三品之外,代表著“不拘常法”的風格。

3、跌落

而清代樸學之風逐漸盛行,並慢慢被推向高潮。雖然儒家思想仍居於主流地位,但對比前朝,人們對於藝術作品的鑑賞角度和期待視野發生了極大變化。

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提出以“五品九等”劃分書法作品的優劣,在“逸、神、妙、能”之外添上了“佳品”,形成了“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的排序。他對“逸品”的定義是:“楚調自歌,不謬風雅。”並將“逸品”降為“能品”之下。他認為:“逸取天趣,味從卷軸,若能以古為師,便不外於妙道。”是說“逸品”中書家書作的特點是具有天然的趣味,但不足之處在於不能“以古為師”。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對於南北朝書作的品評認為:天然和工夫兩方面,只有“二者兼美,斯為冠冕”。他在《碑品第十七》中將南北朝碑分為了“神、妙、高、精、逸、能”六品,排序雖與包世臣不盡相同,但也只將“逸品”排在“能品”之前,居於第五位。就此,“逸品”及其所代表的藝術風格跌落神壇。

“逸”字越來越不高級?淺析品級式書法批評中“逸”的內涵

如此落差,實在令人好奇。

有人說,清代碑學的復興,使批評者已不再崇尚“揮灑自然,任意獨運”的藝術風格,並且對書法品評體系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開拓。我倒認為,與其說在碑學思想之下,批評者的審美觀念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不如說是通過對“逸品”的打壓,在摒棄柔美流媚書風的路上努一把力。

“逸”究竟代表了什麼?

面對清代論書者的“降級待遇”,我慢慢發現,“逸”字所代表的藝術風格,其實是動感的、外放的、難測的,甚至帶有一種掙扎感。

引用:,失也。從辵兔,兔謾訑善逃也。——《說文解字》

“逸”字的本義是“逃脫”。雖然看起來不是什麼好詞兒,但獨特在於詞性。看看各個品級的用字,神、妙、能、逸、高、精、佳,

唯有“逸”可以是動詞。它不僅僅是在動,更重要的是在散發,讓人不知它會散發到何處去,但又不管它去向何處都是合理的結果。

作形容詞的時候,它是“不被約束的”。安逸,是最好的詞組。不奮鬥,也不惹事,不去管這世間紛擾,只願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安閒自在。

另外,它還可以是“消失了的”,就像是一縷煙。每一縷煙都可以隨時定格,讓人看到流動的力量。它好像不怎麼喜歡你,你想要觸碰,它還會躲閃。最後,它慢慢消失在你的眼睛裡,卻還會在氣息中經久不散。

最後回到它的本義:逃脫。被束縛,才會想要逃,才會渴望自由,才會最終失去自由或得到自由。得到了“逸”,便是得到了自由,哪怕是短暫的那一種。可以想象,在這條路上少不了掙扎與取捨。

“逸”字越來越不高級?淺析品級式書法批評中“逸”的內涵

墨墨小結

品級式書法批評中的“逸品”經歷了獨特、高絕、平凡的地位變化,不僅體現了各個時代的審美趣向,更為這個字留下了更為豐富的藝術內涵。

大概人們總將“飄”“逸”二字連用,久而久之就對其形成了輕浮飄渺的印象。但深究“逸”字的內涵,我們就能看到它的動感、外放、難測和掙扎。這恰恰可以使我們的書法作品呈現出更深層的藝術品質、傳遞更豐富的情感,也使藝術作品更加耐人尋味、回味悠長。

關注@墨墨觀史 ,一起深入書法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