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打好三張品牌 打造脫貧攻堅升級樣本

春天是播種希望的季節。陽春三月,萬物復甦,呂梁山的溝壑間處處點綴著新綠,一組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呂梁山護工們踏著春風走出大山,腳下的土地已經煥發新的生機。

近年來,脫貧攻堅的“呂梁模式”不斷創新,一批重點工作走在全國全省前列,生態扶貧、呂梁山護工、光伏扶貧三張品牌持續打響。《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3月6日全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肯定了我市組建造林合作社、推進生態扶貧的做法,這是黨的領袖對呂梁革命老區的惦念、牽掛和關懷,更是對我們工作的勉勵、激勵和鞭策;“呂梁山護工”品牌入選全國家政服務業發展典型案例;光伏扶貧榮獲全省2019年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A生態扶貧 升級“綠色銀行”

從“2018全國扶貧攻堅組織創新獎”到“2019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發端於呂梁的生態扶貧模式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呂梁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同時也是生態修復的重點區域。如何實現生態與脫貧相結合,在一個戰場上打贏增綠與增收兩場戰役,我市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實踐。作為生態脆弱區和深度貧困地區,我市充分吸納貧困人口進入合作社,確保所有造林任務都有貧困戶參與,為全省在“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做出了表率和示範。到2019年底,全市共組建造林專業合作社1300多個,吸納貧困戶社員2萬餘戶,完成造林300餘萬畝,通過生態扶貧帶動50餘萬人脫貧致富,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根本改善。

市人大代表程懷亮說:“2016年,嵐縣率先成立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剛開始)採取的模式是由80%的貧困戶參與,用議標的辦法把造林工程承接給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讓貧困戶在自己家門口參加造林。如此,貧困戶在造林過程中獲取勞務收入,實現了‘增綠、增收’雙贏。在此基礎上,依託退耕還林,圍繞沙棘產業發展,嵐縣探索了林業資產收益造林新模式,由‘三權’促‘三變’,達到了資源激活,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荒山增綠,實現了綠化、彩化、財化的目標。”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0年要不斷深化“合作社+”造林模式,引入現代企業治理方式,完善收益分配機制,持續推進“三個100萬畝生態工程”。

市人大代表苗勤喜說:“近兩年我們的合作社就是以貧困戶為主體,造林男工每天能賺120到130塊錢,女工能賺到90到100塊錢。不僅他們增加了收入,而且咱的荒山已經是成了綠水青山了,下一步需要轉變咱的觀念把造林專業合作社轉為企業性質,就是支部+合作社來帶動貧困戶再增加收入,鞏固咱這兩年的成效。”

市人大代表張繩順說:“按照‘黨建引領、村集體入股、能人帶動、農民主體、共同富裕’的要求,我們合作社將推進由村支委、能人、退休人員、科技人員領辦、合作,注入資金血液,提供技術支撐。鼓勵農民以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等入股合作,實現貧困人員由領辦人帶動脫貧向入股經營增收轉變。進一步拓寬經營範圍,提升增收能力。由傳統的造林合作社向森林管護、苗木培育、病蟲害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經濟林管理、林下經濟、森林康養、技術服務等方面擴展。”

B“呂梁山護工” 鋪就希望之路

近年來,我市集全市之智、舉全市之力、鼓全市之勁,圍繞“多形式宣傳發動、分類式訂單培訓、多元化就業安置、多層次跟蹤服務”四大舉措;建立“組織領導、政策扶持、宣傳發動、技能培訓、就業保障”五大工作體系;創新“問題導向、底線思維、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運作、社會保障”六大思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學運行機制和工作鏈條,鑄就了以“誠信、勤勞、專業”為核心文化內涵的“呂梁山護工”特色品牌,激活了就業扶貧領域的“一池春水”。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市已經累計培訓5萬餘人、就業2.6萬人,就業輻射全國8省20多個城市。其中,2019年全市共培訓呂梁山護工6期12898人,其中貧困人口4392人,實現就業7095人,其中貧困認可2737人,8名護工通過全國日語等級考試,達成了赴日就業意向。

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0年將繼續深化護工護理培訓就業工作,力爭年內培訓1.25萬人、就業1萬人,努力推動呂梁山護工走出國門。

市政協委員牛娟說:“經過市委、市政府這些年的苦心培育,目前我們本土的家政市場,也已經日趨成熟。我希望市委、市政府將來,能在推動呂梁山護工家門口就業上,給予我們更多的傾斜與支持。我堅信,在將來,就業不用去遠方,家鄉就是夢工廠。”

市政協委員劉小平說:“打好呂梁山護工品牌,是我市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一項重大舉措。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大呂梁護工的培訓力度,加強呂梁山護工品牌的宣傳為決勝我市脫貧攻堅,圓滿交出呂梁答卷。”

人大代表楊景全建議,一要提升培訓質量,在鞏固原有培訓的情況上,創新培訓模式,實現多渠道培訓,提高培訓的實用性;二要改變人們的就業觀念。要通過宣傳教育改變人們的就業觀念。

C光伏扶貧 釋放“陽光紅利”

近年來,光伏扶貧產業在我市全面鋪開,迅速成為挖掘資源秉賦優勢,破解產業匱乏難題的有力抓手,目前,我市建成村級電站461座、集中電站7座,總裝機規模達571.6兆瓦,形成了產業扶貧新業態階段性成果頗豐,成為貧困村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保障深度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重要途徑。同時,我市還探索形成“村級電站聯村建設”模式,出臺《光伏扶貧電站收益分配管理辦法》,形成了光伏扶貧新模式;壯大集體經濟,累計結算光伏收益2.2億元,惠及1311個村,增添了農村發展新動力;助力脫貧增收,累計有5.9萬貧困人口從中受益,拓展了貧困群眾增收新途徑。

“實施好‘光伏+’項目運維工作,光伏收益80%用於貧困戶增收”,市長王立偉在作市政府報告時說。2020年,決勝全面小康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期,我市脫貧攻堅的奮鬥歷程終於到達了一鼓作氣衝刺的重要時刻,光伏扶貧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實現更大的社會效益。

市人大代表代紅梅說:“我是來自石樓的一個農民代表,2016年以來,我縣光伏扶貧項目,老百姓非常認可、滿意,我們村就有4.6兆瓦的光伏發電,每年收益達到三十幾萬,對殘疾、大病的救助、貧困戶的增收有宏大的幫助,這個項目利國利民,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好的效益,希望各級在管理方面,進一步科學化、專業化,確保光伏發電的收益。”

“光伏扶貧利國利民,下一步我們將在管理方面,下大功夫,增大力氣,採取更有效的措施,確保光伏扶貧效益落到實處。”談及未來光伏扶貧產業的發展,市政協委員張建峰信心滿滿。

市人大代表薛增平建議,希望下一步能給予光伏扶貧項目更多資金和政策支持,強化鄉、村級用光伏扶貧電站的運維管理,建議增加具有維護運行能力的技術人員,建立定期的檢查、清洗、維修的制度,最大限度降低運維成本、減少發電損失,切實保障貧困戶收益。(記者 劉小宇)

呂梁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