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兵戰車服役,臺灣掙扎了13年還是結結實實做了“凱子”

據《軍事維基》報道,臺灣當局宣佈,島內自行研製的CM-34步兵戰車已經投入訓練。第一批CM-34已經在2019年交付臺灣南部戰區聯合訓練中心,2020年開始進行野外導航、用30毫米炮射擊靜止和行進間目標等任務,以及發射煙幕彈。臺灣方面表示,總計將採購284輛CM-34。

新步兵戰車服役,臺灣掙扎了13年還是結結實實做了“凱子”

【訓練中的CM-34】

所謂CM-34,是臺灣“雲豹”8X8輪式戰車家族的步兵戰車型。這個家族中的另一個型號是CM-32裝甲輸送車,"雲豹"也是臺灣方面“自行研製先進武器”的代表作之一,一度被大肆吹噓。但奇怪的是,CM-32在2007年就投入使用,作為變形車的CM-34為什麼要等到13年後才服役呢?

縱觀“雲豹”家族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它和臺獨政權的屬性一模一樣,寫滿了“挾洋自重”和“受制於人”這8個字。“雲豹”的基本技術來源於愛爾蘭提姆尼技術公司,這是一個技術實力極為薄弱的外國企業,只能為臺灣方面提供一種6X6輪式底盤的設計,也就是CM31。臺灣方面在它的基礎上強行拉長車體,增加了一對輪子,變成了8X8戰車。

有車輛設計和使用經驗的人都知道,全時全驅車輛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6X6和8X8車輛是有著不同的要求,任何老牌戰鬥車輛廠商都不會採取臺灣方面這種設計方法來糊弄用戶。但臺灣無法得到更多外援,只好硬著頭皮將就下去。

更大的問題在於武器系統。CM-32研製初期也打算採購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德爾科系統公司的雙人炮塔,以25毫米“大毒蛇”鏈式炮為主炮。但是美國人要價極高,炮塔單價達到130萬美元,分明是把臺灣當成了凱子。臺灣方面實在拿不出這麼多錢,只好用7.62毫米機槍和40毫米榴彈發射器搞了一種威力低下的遙控武器站,然後把CM-32降級成了“裝甲人員輸送車”,生產了378輛。裝著25毫米炮塔的型號停留在樣車階段。臺灣還在CM-32基礎上,還搞了一種CM-33指揮車。

新步兵戰車服役,臺灣掙扎了13年還是結結實實做了“凱子”

【火力薄弱的CM-32戰車】

但內行人都知道,所謂“裝甲輸送車”是大格局陸軍裝備序列的產物,是一種用來輸送步兵的二線戰鬥車輛。戰鬥在第一線的是主戰坦克,以及真正的步兵戰車。步兵戰車比裝甲輸送車的動力更強、火力更猛、裝甲更厚。只有縱深較大的戰場上才能為這兩種戰車提供分工合作的機會。以臺灣的短淺戰略縱深,只要頂不住解放軍的第一波攻勢就滿盤皆輸,哪有機會搞分工?

因此,臺灣方面還是一直在想方設法,在CM-32基礎上搞真正的步兵戰車。但十多年過去了,臺灣自行研製小口徑機關炮和炮塔武器系統的努力終究沒有成功。終於在2017年,臺灣決定從美國ATK公司購買285門大毒蛇MK2型30毫米機關炮,總價1.12億美元,單炮費用39.28萬美元。這裡還沒有討論同軸機槍、炮塔結構、驅動機構、火控系統等一系列設備。如此算來,炮塔的總成本必然遠遠超過130萬美元。也就是說,臺灣在抵抗了13年後,還是結結實實地做了凱子。

雖然做了凱子,CM-34是一種好用的戰車嗎?未必,它或許比臺灣仿造美國M113的CM21先進一些,擁有空調設備,但從臺灣方面發佈的照片來看,CM-34車內空間極為狹窄,步兵乘坐空間侷促,實在不是什麼好差事。

另外,由於CM-32/34的設計是舶來品+DIY,作為研製者的臺灣“工研院”機械所對底盤的性能並沒有吃透。這個缺陷在安裝小口徑武器時還不算明顯,換裝大口徑火炮就暴露無遺了。 臺灣方面幾年之前就展出過採用105毫米炮的“雲豹”突擊車樣車和81毫米自行迫擊炮樣車。按理說,這是抵抗解放軍最需要的陸軍武器。但它們至今沒有裝備,批產已經推遲到了2023年。很顯然,研製並不順利。

新步兵戰車服役,臺灣掙扎了13年還是結結實實做了“凱子”

【雲豹突擊炮計劃2023年投產】

這裡要強調105毫米突擊炮,大口徑火炮對底盤的考驗最為嚴格。如果底盤結構強度、各方向穩定性不足,105炮一開火就會大問題。而且105毫米炮來自於坦克,各老牌軍工企業在把它搬上輪式戰車的時候,都要把原來的短後座改成長後座,降低後坐力峰值。臺灣方面是不是有這種改造能力,是要打個問號的。

然而,最大的疑問不是CM-32/34前途如何,而是臺灣方面搞這種戰車的動機。

在陸軍強國的概念裡,輪式裝甲戰車是一種快速反應的進攻性兵器。西方陸軍裝備輪式戰車,是為了便於快速全球部署。積極防禦型陸軍裝備輪式戰車,是為了大範圍機動,及時應對邊境突發事件。

臺灣幾乎沒有戰略縱深,一旦大陸發動武力統一,臺灣陸軍就沒有什麼戰略戰術機動的機會,不要說輪式戰車,就算主戰坦克都是不必要的。那麼,臺灣陸軍大量採購“雲豹”,顯然動機不純,會不會是夢想著有機會“反攻大陸”,用“雲豹”突入大陸縱深?

(作者:孔新 版權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