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後裔居住地:一個古老村莊的萬年滄桑

孟浩然後裔居住地:一個古老村莊的萬年滄桑


孟浩然後裔居住地:一個古老村莊的萬年滄桑

孟浩然後裔居住地碑


襄陽城南有座山叫峴山,峴山隔漢江的對岸,是襄陽東津新區東津鎮老營,老營東三里的地方有個村莊叫後崗,後崗也曾叫孟家巷。

後崗村經歷了萬年滄桑。

2017年春,東津新區水汙染治理工程在後崗村開工。考古人員對後崗村一漢代古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6月,在墓葬下,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大小不一石頭,經仔細察看、辨認,這些石頭是經過人類簡單加工而成的石器。這些石器以石核、石片居多,有尖狀器、刮削器、砍砸器等。經過兩個多月的研究和論證,考古人員最終確認,這些石器是舊石器時代人們使用的工具。

舊石器時代是人類以石器為主要勞動工具的早期,從距今260萬年延續到1萬多年以前。他們採摘果實、狩獵或捕撈獲取食物時,都要使用簡單的石器。考古人員分析說,隨著進一步的發掘,可能會發現古人用火的痕跡,以及他們在採集果實和狩獵時,留下的動物骨骼或穀物。

後崗村舊石器遺址的發現,說明早在至少一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


孟浩然後裔居住地:一個古老村莊的萬年滄桑

後崗村舊石器遺址發掘現場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

東漢末年,襄陽豪族蔡瑁居住在今老營(古蔡洲),蔡瑁曾協助劉表平定荊州,歷任荊州所屬江夏、南郡、章陵諸郡太守。劉表病亡,擁劉表二子劉琮繼位。曹操揮軍入荊州,勸劉琮降曹操;後任曹魏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封爵為漢陽亭侯。

蔡瑁居住的老營,當時與後崗隔漢江相望。當時的漢江主道,在後崗和老營之間。老營和後崗分別是漢江兩岸比較繁榮的村落。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時間到了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居住在襄陽城南峴山下的澗南園。也有人說他的故居就在東津鎮後崗村的孟家巷。

1958年冬,孟家巷村民在平整土地時,挖出了一塊孟氏後人為其母親段氏所刻墓誌銘。銘文由明朝高官襄陽人鄭繼之撰寫。鄭繼之是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歷任四川副使、太僕少卿、大理寺卿、吏部尚書等顯職,他曾為萬曆《襄陽府志》作序。

墓誌銘上文字有:“襄郡城南江之東,古院崗世孟姓者,乃唐孟浩然先賢遺裔也……予忝梓里,嘗慕浩然公而固有意於其志。”這就是說,居住在後崗(孟家巷)的孟姓,是孟浩然的後裔。

斗轉星移,彈指一揮間。

到了元代,後崗一帶叫院崗。元代《至大金陵新志》(卷十三)記載:“(公元1271年)行中書省、樞密院駐鹿門山。”意思是說,行中書省、樞密院在鹿門山設有辦事機構。鹿門山是個大地名,涵蓋了後崗村,這個辦事機構就在後崗。後來明代襄陽人任亨泰,曾任禮部尚書,他在後崗一帶設過督察院。後崗因此又稱院崗。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後崗西邊,是漢江故道。從前,漢江經後崗西、老營東向南流淌。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某天江水暴漲,漢江主道移到了今老營的西邊。後崗西逐漸淤平,變成了沙灘;再後來變成了耕地。

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崗村村西曾經有一石牌坊,上留有行船纖繩勒下的道道痕跡。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洲老營(上洲村、中洲村、下洲村、一社村、二社村)和後崗村之間,還有大片的沙灘,那是漢江古河道;原院崗中學就建在沙洲上,當地百姓稱院崗中學為沙窩中學。

現今後崗西邊的河溝,俗稱東大溝,便是漢江故道的縮影。東大溝上隔不多遠就有一座石橋。從上往下有螺絲橋、胡家橋(又名玉石橋)、踏橋、新橋、響水橋等。這些橋的建築用料,大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破四舊,立四新”時,取自當地的記事碑、功德碑、墓碑等。位於後崗村三組和四組的交界處有一座橋,俗稱車步口橋,又叫大步橋。此橋用100多塊石碑建成,僅橋面就有32塊清代石碑。後來公路移位,橋荒廢垮塌了,成了堰坑,碑掩埋在坑中。


孟浩然後裔居住地:一個古老村莊的萬年滄桑

後崗村古橋


後崗村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是紅色村。現今的後崗、中崗、前崗過去是一個村落,革命烈士、原遼東軍區後勤部部長、後勤司令部副司令員呂麟,就出生在前崗。呂麟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期在家鄉鬧革命。1948年春,參加遼鞍戰役時,在前線遭敵機低飛掃射中彈犧牲。時年45歲。

新中國成立後,後崗村發展迅速,道路暢通、樓房林立、民眾富裕、社會穩定,人民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楊立武 程紅星 陳永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