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無情人有情,宅出嚮往的生活

今年受疫情的影響,我們必須響應國家的號召:宅在家。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平日裡為了生活奔波勞碌,沒有時間全身心地關愛著家裡的老人和孩子。

宅在家,自然就成了最好的機會。

《常回家看看》歌中寫道: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的貢獻呀,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在這不愁吃不愁穿的年代,我們帶婆婆上館子吃飯,去酒店喝茶的次數多了。她認為現在最好的禮物是“一起在家做頓團圓宴”。老人們都渴望著兒女能為她們好好地做頓飯,她們圖的也是一家人在家團圓吃飯的那種心情和溫暖。

老人的心思我懂。心懂就要行動。

我掂量著每天都為婆婆做點新鮮的食品。今天雞蛋布丁;明天甜酸魚塊;後天多彩饅頭;大後天炸雞塊……一天至少一道新菜色。把婆婆吃得樂呵呵。

婆婆吃在嘴裡,甜在心裡。畢竟現在很多家庭裡還依然都是老人在為兒女們做飯。聽到婆婆向我訴說鄰家奶奶每天都在操心每頓飯菜做點什麼菜色的時候,我能感到她為自己每頓都能吃上媳婦我為她準備好的飯菜的那種心滿意足的幸福。

年輕人喜歡分享,老人也愛分享。有時間的時候,我也會多做點包子、糕點、紅燒鴿子等鄉村少見的食品,讓婆婆送去給親鄰好友們分享。讓她們也能感受到婆婆的快樂。每次婆婆都會喜笑盈腮地回來。

父母老了,他們對兒女的要求並不多,好好地為他們做頓飯也足夠的了。

沒有想到滿腦心思地為婆婆做好吃的,卻慢慢地無形中提高了我的廚藝。以前面也發不起的我,現在做的包子卻很誘人;以前沒有變通的飯菜,現在也燒得色香味俱全;以往的家常菜,現經我手中點綴,也不亞於酒店中的菜色,成為了平民百姓飯桌上的一股清流。

看來,“尊老愛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平凡的事將成就不平凡的你”是真理。


疫情無情人有情,宅出嚮往的生活

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和教育,陪著不等於陪伴,孩子需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是敷衍式地陪著。

受疫情的影響,不能外出工作,只能宅在家裡。

為了全身心地陪伴著孩子,每天我都會與孩子一起認真地進行學習,並且共同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年代不同,教育模式不同。我們那個應試教育的年代已經被現在的素質教育取代。

與其說陪伴著孩子學習,不如說孩子促進我更好地學習成長更為妥當點。

孩子那一個個科技實驗,讓我大開眼界,我驚訝水中開花的神奇是由“毛細現象”原理所致;明白了在雞蛋周圍撒點鹽或者糖,就會改變了雞蛋的支撐結構,利用重心原理,雞蛋就會立起來。

以往的古詩背誦,被孩子誦讀吟唱著,讓人耳目一新;往日的單純勞動課,已經添加了創意這元素……

陪著孩子做了一個又一個實驗;完成了一個接一個的手工;吟唱著一首又一首古詩……我覺得

陪伴孩子的過程也是家長自我成長的過程。

在這宅家網課的陪伴中,確實讓我長了不少見識,成為了孩子最好的同桌和朋友。

疫情無情人有情,宅出嚮往的生活

馬雲說:女人,做最好的自己比什麼都重要,做最好的自己和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陪好老人和孩子的同時,我也不忘記做最好的自己。

為了讓自己的家庭更好地發展,我和老公與孩子和婆婆,全家人召開了家庭會議,回顧過往,總結優點與不足,展望規劃未來。各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定下合適的目標,促進一家人的團結和共同進步。

每個愛自己的人都會有一個自己的愛好,用興趣愛好來調劑枯燥乏味的一成不變的生活,改變原有生活的態度,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實現自我價值,緩解生活中的壓力,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

宅在家,工作時間少了,正是發展和提高愛好的好時機。

我好好地用心專注在自己的寫作上,沒有想到一個月裡,利用自己的零碎時間,我竟然寫了三十多條微頭條,有十萬+的數篇,也有百萬+的;以為完成不了文章的我,也能寫出八篇文章,並且拿下了原創。

原來,人真的需要有愛好和夢想,萬一努力了,它們就會實現的。

更讓我意外驚喜的是沒有想到參加的“讓愛回家”徵文活動,竟然獲得三等獎了。

疫情無情人有情,宅出嚮往的生活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疫情無情,讓人覺得宅在家裡是不幸。可是當我們把它看作是一家人百年難得一遇的長久團圓時光。一家人珍惜難得在一起的日子。盡己所能地對家人們好!對自己好!那麼迎接我們的將是疫情中最幸福的時光。

疫情之下,大愛的你,只要付之行動,必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作者簡介:開心果燕子,心誠品正,字暖心話,愛己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