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古龍的“千古俠客夢”:一樣的江湖,不一樣的武俠文化

在世界上各種題材的小說中,中國的武俠小說一直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這些小說的大俠們都來無影去無蹤,可以在水上施展“凌波微步”,也能疾如閃電的“隔空點穴”,這些小說中都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武俠世界,有著一種

專屬於中國的“中式美”。

而把這種美感寫到極致的莫過於金庸與古龍兩位大師。他們塑造出了無數的英雄佳人,俠客浪子,鑄就的武俠世界影響了整個中國武俠精神60年,而且一直在持續!

不過,雖然同是大師,同樣是江湖,但他們筆下的武俠世界卻截然不同。

金庸、古龍的“千古俠客夢”:一樣的江湖,不一樣的武俠文化

一樣的江湖,不一樣的俠氣

金庸寫:“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神鵰俠侶》

古龍說:“寸心之爭,生死忘矣。”——《楚留香傳奇》

簡單兩句的對比,便已看出他們的不同:一個重在家國大局,一個重在個人成就。

金庸筆下的大俠,通常都是出身寒微,經過一步步打拼,最終功成名就。比方說郭靖從小在蒙古,被歧視著長大;楊過初次登場的時候,是出現在破窯裡;張無忌從小父母雙亡,身世可憐。

這些主角都經歷過國家動亂所帶來的苦難,對最底層的弱者有著樸素的同理心和民族正義感。他們雖然身不在廟堂,卻心繫著家國與天下,所以他們會在政府軟弱、無人守護底層弱者時,挺身而出。一如郭靖與黃蓉,拼死守護襄陽城一般!

而古龍筆下的大俠很少涉及國家興亡、民族大義這類的事情,他更看重的是個體人性的表現。

而且主角在初次登場時往往都已經是“滿級狀態”。他們的行事與目的往往來的更為簡單一些,快意恩仇只是他們平時的愛好之一。

比如《香帥傳奇》中的楚留香冒著生命危險,為一個瞎眼的女人討回公道;李尋歡在尋“梅花盜”時,殺死了青魔手徒弟,當被大俠趙正義質問是不是他殺的時候,他回答:“除了我還有誰?”、“殺人總比被殺好”......

不同於金庸筆下主角的中庸,古龍書中的主角都有著強烈的性格,行俠仗義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追求驚險與刺激的樂趣,在他們眼中“平凡不如去死,不喝酒不如去死”幾乎每個主角都是至情至性的存在。

金庸、古龍的“千古俠客夢”:一樣的江湖,不一樣的武俠文化

一樣的大俠,不一樣的俠骨柔情

範瑤說:“郡主,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既然如此也是勉強不來了。”趙敏道:“我偏要勉強”——《倚天屠龍記》

大俠天生與風花雪月脫不了干係,“英雄美人”一直都是人們理想中的固定搭配。而金庸在英雄美人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種“世間只有你好”的倔強姿態,寫盡了江湖兒女率性又執著的愛情。

《倚天屠龍記》中趙敏對張無忌放棄身份的執戀;《神鵰俠侶》中楊過、小龍女衝破世俗觀念的生死之戀;甚至連反派楊康,都有穆念慈拋卻道德判斷與正邪之分的愛,從這些蕩氣迴腸的愛情中,金庸還原了人性本質中的真與善。

古龍在《多情劍客無情劍》中說:“女人就是女人”。在小李飛刀中,他又寫到:

“一個女人若是又聰明又漂亮,又會喝酒,就算多嘴些男人也可以忍受的,但除了這種女人外,別的女人還是少多嘴的好。”

女性在古龍筆下,往往是與好酒、名劍並列存在的事物,所以,在小李飛刀中出現李尋歡把愛人林詩音讓給了救命好友龍嘯雲,而自己離家出走多年的情節也不足以為怪了。而且面對環繞身邊的紅顏,大俠的態度一般都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三不態度”!

雖然他的筆下也有類似風四娘那樣“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的有著獨立人格的女性角色,但這也沒能逃開他之前說的“漂亮能喝酒”女性的範疇……

金庸筆下的英雄,一生最終的夢想是與心愛的女人歸隱山林。而古龍筆下的英雄在眾多紅顏知己中任意遊走,卻不屬於任何一個女人。

金庸筆下的深情、古龍的灑脫不羈,這些並沒有孰優孰劣,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正確答案,各得其所是最重要的。

金庸、古龍的“千古俠客夢”:一樣的江湖,不一樣的武俠文化

嚴謹的“考究派”與灑脫的“寫意派”

看金庸的無效往往使人產生一種看“歷史小說”的錯覺,因為他會考究的把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具體的歷史朝代中,而且與真實的歷史事件可以呼應。比如《鹿鼎記》的背景就是清朝康熙前期,而且還把民間傳說中的陳家洛也寫在了書中,假假真真。

而且在江湖體系的構建上也十分嚴謹,具體到哪門哪派、所用到的是哪種兵器,甚至是具體到秘籍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詳盡的描寫,感覺就跟看一部絕世武功秘籍一樣,隨時能學會!

但古龍就不同了,他筆下的江湖處在一個完全模糊的背景下,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架空”。

在虛構的背景中他猶如一個自學成才的武功奇才,隨性的改變著故事的走向。他寫的對戰場面重在描寫肅殺的氛圍,並沒有具體到某一招怎麼出拳怎麼使劍,而是在談笑間劍已沒胸,勝負已分!

這樣的表達更像是一種“寫意式”的方法,但往往就是這樣的無招勝有招的描寫更讓人有想象空間,腦補的特效更加酷炫,這也是無數人喜歡看他書的原因之一。

看他的書更多的像是在看一個現代人穿越回古代的一個武俠世界,每個主角都帶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完全找不到傳統的中庸觀念。

金庸、古龍的“千古俠客夢”:一樣的江湖,不一樣的武俠文化

寫盡江湖事,其實都沒逃開寫自己

每部作品都是從作家生活中積累而來,所以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都可以捕捉到作者的一些影子。

金庸出生於海寧查家,書香門第。自己也是正規大學法學院畢業,畢業之後所擔任的職務是報社主編,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都是以正統的儒家思想為主,所以他筆下的人物也帶著儒家積極的入世思想,比如帶領武林異士驅除韃虜。

但他骨子裡文人的本質還含有道家的疏狂與逍遙,因為主角們的理想皆不在廟堂,即使居功至偉也在時刻惦記著歸隱山林,一方面追求男兒當有所建樹,一方面又想遺世而獨立,這又何嘗不是金庸自己想法的體現呢?!

而且由於金庸早年寫社評,所以小說中也經常隱喻政治,與對社會的批評,從大俠們反對朝廷的昏庸與暴政的鬥爭中提出“以民為重”的英雄觀,無論從情節還是從人生觀上都比較符合大眾的普世觀。

如果把金庸比作是班級中全面發展的好學生的話,那古龍可能就是那個好幾科都不及格,但有一科卻是滿分的偏科生。

這也與他的生平經歷有關:古龍底層平民出身,又在單親家庭的環境中長大,無人看顧的情況下他開始混跡黑幫,但中途發現,連黑幫也無法混下去窮困潦倒,最後迫於無奈開始寫作餬口。

歪打正著的是,他出人意料反套路的寫作方式得到了一眾新武俠小說愛好者的追捧,於是他也就把這種乖張進行的更加徹底!

主角們行事作風“義”字當頭,楚留香也好、李尋歡也罷,每個男人身上都有著一股浪子氣息,“朋友”和“酒”是他們的最愛,但看過古龍生平的人都知道這寫就是他自己,一生嗜酒如命,最終也結束於酒中......

都說“武俠是成人的童話”,已被現實壓迫到苟延殘喘的成年人只能在武俠世界中,滿足自己拯救蒼生匡扶社稷之夢。如今,那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大俠形象仍然在熒屏上繼續著他們熱血的“童話”,只是大師已逝,獨留下這寂寞的江湖,讓人唏噓不已!

最後,我們或許用感性的古龍在他《風雲第一刀》裡的一段話結束更為合適:

“冷風如刀,以大地為砧板,視眾生為魚肉。

萬里飛雪,將穹蒼作烘爐,熔萬物為白銀。

雪將住,風未定,一輛馬車自北而來,滾動的車輪輾碎了地上的冰雪,卻輾不碎天地間的寂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