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舞不舞袖,漢代袖舞是如何與“天人合一”思想交融的?

引言

漢代在中國古代史上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經濟的繁榮,文化的多樣性都值得被後世所瞭解。隨著絲綢之路的崛起,紡織業生產力的提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隨之提高,舞蹈的地位慢慢顯露出來,而袖舞便是眾多舞蹈中較為突出的一種,袖舞在漢代達到了高峰,其豐富多彩的舞蹈動作及服飾種類給後世提供了基礎。

無舞不舞袖,漢代袖舞是如何與“天人合一”思想交融的?

一、漢代紡織業的繁榮和強大的國力,外加人們對娛樂追求,共同促進袖舞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漢代的紡織業開始繁榮起來,從原來的絲、麻服,再到後來輕盈美麗的絲綢,輕盈的絲綢為為古代的舞蹈添加了觀賞性,袖舞由於輕盈的舞步和曼妙的舞態發揮出了絲綢的特性,袖舞便慢慢發展起來。袖舞又名水袖舞,袖舞的種類繁多,主要有長袖、碟袖、筒袖、半袖等,且中長袖舞是舞蹈中最長見的舞蹈形式。

春秋戰國時期和西漢初年,紡織業已經有了很高的技術水平,主要原料為麻和絲,隨著到達了漢代,絲綢技藝和生產力都達到了一個高峰,幾乎全國各地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樣式花樣也多了起來,隨著漢代貿易的發展絲綢之路的形成人民生活的提高袖舞便在人民的生活中變成不可或缺的娛樂方式。

袖舞在漢代是鼎盛的國力與強大的政治經濟背景的代表,袖舞既能呈現不同時代與民族的文化內涵,又可作為舞蹈道具。通過《漢畫像中的長袖舞研究》和徐州當地出土的漢畫像,看到石頭上豐富的圖案,有的長袖舞過頭頂,有的旋轉起舞,栩栩如生,彷彿使現代人穿越了歷史長河看到了漢代時期人民生活的豐富多彩。

在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數量龐大,保存完好,雕刻精美,可以在石像上看到《漢畫像中的長袖舞研究》中描寫的袖舞技巧,包括甩、抖、揚、繞、吸、挽、揮、拖、引、搭、等數中技巧。舞蹈者身著長袖,身姿輕盈,舞姿飄逸,大氣奔放讓人著迷,它的獨特表演風格為後世所吸收,創作,等各種表演手法,為我們中國古代舞蹈的研究和表演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無舞不舞袖,漢代袖舞是如何與“天人合一”思想交融的?

二、漢代袖舞服飾種類繁多,以廣袖和筒袖為主,其動作具有多元化特徵,與古人美好的願景與期望緊密聯繫,彰顯天人合一思想

漢代是藝術發展中的繁榮時期、漢代袖舞的樣式種類繁多,其中最常見最代表性的主要是廣袖和筒袖。

廣袖顧名思義,寬廣的衣袖,我們現在常說的大袖衫的大袖和廣袖,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因為他們都是與窄袖相對的,大袖和廣袖只是不同時期的叫法而已。吳偉業的詩歌《新番子夜歌》中曾這樣描寫過廣袖:欲搔麻姑爪,教歡作廣袖。由此可見廣袖經常被古代文人用在古詞詩歌裡,受到古代文人的喜愛。

筒袖,顯而易見字面意思,就是直筒一樣的袖子,筒袖的袖子不會太長,一般超過手的位置不到30釐米,材質類似絲巾一樣,同時沒有開口,動作多以樣袖和折袖為主要表演手段,給人以靈活之感,舞蹈造型豐富,適合用以宮廷之中。

一定的服飾隱形決定了一定的舞蹈風格,長袖舞更適合表現情緒較明朗的舞蹈,博袖舞更適合適合表現風格內斂的舞蹈,後來演變的舞蹈,也適應這一原則,我們發現這時期的舞人有很多著長裙而舞,因為這是繼承前代的傳統。

無舞不舞袖,漢代袖舞是如何與“天人合一”思想交融的?

我們不難發現這時期的舞人出現了很多著長褲而舞的形象,這種長褲而而舞在現代人眼中也許是在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在古代,無疑是將舞人的雙腿從包裹的長裙中解放出來,這樣不但增加了舞蹈的動作,也使得舞蹈表達的表現力和風格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長袖舞的舞衣具有非常明顯的服裝特色,其一,束腰,這是在出土的石像畫中看到的很明顯的特徵,且一直存在的特色。其二,在袖式上分為延袖和與服裝融為一體式的長袖,有學者認為是在服裝袖端鏈接上的一段長袖,還有的學者認為其本質是半袖,是半袖內長著的長袖。不管是那種觀點,都不可否認長袖舞的長袖特點。

漢代作為中國歷史舞蹈發展中的一大高峰,百花齊放,在漢代樂舞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古人外出遊玩中,袖舞是必不可缺的,在漢代樂舞資料中女樂的舞姿形象幾乎都是細腰長袖的姿態,由此可以看出,這款長袖就是專門為漢代革舞妓人設計的,無論是宮廷宴會上還是民間村落,袖舞都很受歡迎。

除宮廷達官貴人外,鄉間市井中,有種:舞袖蹴鞠,字面意思可以看出這就是包含了舞袖和蹴鞠兩種表演風格的表演,舞者著長袖,腳下踏球,在民間小道,或鬧事中,衣袖翻飛,身著矯健,姿態輕盈,甚是歡快。

袖舞由於在各個階級都能流行開來,並在舞臺上時而騰起、時而揮袖形成各式各樣的舞蹈姿態,讓觀賞者目光應接不暇,歎為觀止。

無舞不舞袖,漢代袖舞是如何與“天人合一”思想交融的?

舞者在表演時將自己的衣袖在控制起舞,帶來的美感也更能打動人心,以輕盈的姿態款款步入舞臺中間,在舞段中一次次雙手輕彈,身體向前傾斜,伴著身體的旋轉使柔軟的袖如流雲般繚繞在身旁。

袖舞在漢代宮廷宴會中最常見的的是長袖細腰的形象身材高挑、腰肢纖細的舞者們身著綠色舞裙,手牽手身體想旁邊傾倒,以緩緩出場,隨後單手甩袖腰,在舞段中一次次雙手輕彈,同時向旁猛然折腰,如同隨風搖擺的柳枝,顯得格外美麗。

我國的古代人民從很久以前就表達過對飛天的憧憬,不管是在畫作詩歌中還是在舞蹈中都強烈的表達過對飛天的願望,這種憧憬在舞蹈中運用的最為頻繁,古代人民把舞蹈者打扮成身著長袖舞衣,身姿輕盈,腰如柳蛇,長髮飛揚,好似天上仙女一樣,給人一種飄飄欲仙、心曠神怡的感覺。

在對袖舞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這種表達很明顯,不但體現著作者對飛天的憧憬還表達了古代達官貴人成仙的美夢或勞苦百姓脫離苦海的一種願望,凸顯出袖舞與天人合一思想的充分交融。

無舞不舞袖,漢代袖舞是如何與“天人合一”思想交融的?

三、漢代袖舞是“天人合一”的集中體現,豐富了舞蹈藝術,同時為後世舞蹈藝術提供了參考

《樂府詩集》卷五十二曰:“自漢以後, 樂舞興盛, 有雅舞、有袖舞。雅舞用之郊廟、朝饗。袖舞用之宴會。

漢代的舞蹈主要分為雅舞和雜舞,雜舞多用於宴會、娛樂等場合,雅舞主要用於祭祀宮廷宴客等重要場合。

在“無舞不舞袖”的漢代,袖舞成為典型的重要代表,俗文化為漢代各個階級所喜愛,逐漸成為漢代人主要的審美標準,在崇尚以俗為美的漢代,袖舞得到繁榮發展,同時,帶有形神兼備,神秘的色彩。

在中國古代各朝各代人民中留下最多的問題就是以天為命題的探索,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都在詩歌舞蹈中留下了痕跡,袖舞更是強烈的表達了這一觀念,長袖舞是因為長袖而得名。

一般是舞者以手袖為道具,舞蹈形態通常是騰空翱翔,表現了漢代人渴望探知大自然和未知神秘的世界,他們希望就向跳袖舞的舞蹈演員一樣騰空而起衣彩飄飄,好似神仙一樣,兩結長長的衣袖就向身邊流過的雲彩一樣,而人就在雲彩之中遨遊。

並把各種雲彩紋飾繡在衣服之上,就像好似飛在空中一樣,古人通過自己想象的這種神仙在天空之中遨遊的情景用在了創作舞蹈上面,寄託了古人飛天的願望,在那個認知有限的時代,達到天人合一的方法之一就是這種的神仙思想。

無舞不舞袖,漢代袖舞是如何與“天人合一”思想交融的?

袖舞輕盈飄逸的特點是在漢代人現實生活中的承載者和展現者,漢代人往往將長生不老和羽化登仙的飛昇思想寄託在樂舞上。漢代人民對“飛昇”的的意願極為強烈,通過石像畫和舞蹈傳達這一意願,漢代舞蹈作用主要為兩店:其一是對死者生前事蹟的描繪,其二是對四肢美好意願的寄託,再是“天人感應”“飛昇”傾向的融合。

袖舞在娛樂方式不是太多的古代地位不可撼動,漢代百姓相比其他朝代的百姓還是比較幸運的,漢代國泰民安,絲綢之路的發展經濟也有提高,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袖舞才發展迅速,種類繁多,極大的豐富了古代人民的精神娛樂生活。

漢代文化是前朝文化的飛躍,同時有具有自身獨特的魅力,在歷史的長河中,漢代袖舞總結了前代的優點,改掉了繁瑣的舞蹈限制,使袖舞的藝術表現力得到了提升,也為後世瞭解古代人民的藝術發展得到了參考,而表達的文化民族獨有的藝術特性和審美特性和豐富的內涵及藝術造詣,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藝術文化。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漢書》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