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純手工編織品逐漸退出市場,實令人惋惜

農村有一句老話:三年不請匠,不像人家樣。

這句話說的是農村常用的農具及農用編織品等,如果三年內不請匠人修補或“淘廢添新,”將對農業生產有影響。但隨著科學的進步與發展,很多傳統純手工編織品,都被塑料、金屬等所代替,傳統的純手工品已消失或逐漸退出市場,一大批手藝匠人改行另尋出路。

▽簸箕:農村常用於晾曬量小的農產品。

傳統純手工編織品逐漸退出市場,實令人惋惜


▽米籮:形同谷籮,比谷籮小。農民多用於挑米趕集。

傳統純手工編織品逐漸退出市場,實令人惋惜


▽角籮:用於挑谷,谷籮的一種,外形口圓,籮身底部近似四角形。

傳統純手工編織品逐漸退出市場,實令人惋惜


▽篾墊:長方形竹篾墊,農村專用於曬稻穀或其它農產品。

傳統純手工編織品逐漸退出市場,實令人惋惜


▽筲箕:農村主要用於盛煮好的夾生飯與米湯過濾分離。

傳統純手工編織品逐漸退出市場,實令人惋惜


▽米篩:用於篩米,清除米內雜質等。另有谷篩、豆篩、粉篩等,其形狀相同,只是篩目孔大小不同。

傳統純手工編織品逐漸退出市場,實令人惋惜


▽鬥盆:用於盛針線、剪刀、碎布等縫補衣物物品。

傳統純手工編織品逐漸退出市場,實令人惋惜

農村還有哪些消失或即將消失的純手工編織品?歡迎在評論區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