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荊條白蘆花,河海灘邊有海霞

在六戶的土地上有那麼一群像紅荊一樣不懼嚴寒、不畏風沙、肯付出、能忍耐、敢吃苦的“莊戶人”,白天一身泥,夜晚一聲腔。悠揚的絃樂聲給他們咿呀的唱腔蒙上了鄉土的清新。

他們因為張海霞走到了一起,因為呂劇凝聚到一起,成立了六戶鎮紅荊呂劇團,在呂劇故鄉東營區,成為了眾多莊戶劇團裡活躍的一份子。

紅荊條白蘆花,河海灘邊有海霞

圖:《呂大爺拆房》劇照

農民“大明星”

走進紅荊呂劇團,便聽到傳來悠揚的拉絃聲,一群人正在聲情並茂的表演著,他們中有20來歲的小夥子,也有60多歲的大媽,這是紅荊呂劇團的隊員們,大家正在緊鑼密鼓的排練新編呂劇小戲《黃河口燒雞店》。

一個扮相姣好的女人正配合著鑼鼓有節奏的敲擊,邊走邊唱“紅荊條,白蘆花,河海灘裡好人家。薪火相傳頌盛世,鄉村振興開新花。”她就是張海霞,紅荊呂劇團的創辦人,呂劇第六代傳承人,村裡人口中的“戲痴”,群眾眼裡的“大明星”。

張海霞自掏腰包,帶著劇團編排的呂劇新編小戲《呂大爺拆房》,參加“山東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戲展演”獲得優秀展演獎、“全省鄉村題材小型文藝作品(區域)展演”獲得二等獎、全省第二屆莊戶劇團大賽奪得十佳演員、十佳劇團、優秀組織獎3項第一。“戲痴”張海霞也成為了“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人才”、“東營市呂劇十大明星”。

紅荊條白蘆花,河海灘邊有海霞

村民觀看紅荊呂劇團送戲下鄉演出

練到“走火入魔”

41歲的張海霞出生在“戲窩子”六戶鎮王崗村,在這裡,田間地頭、街頭巷尾都能見到鄉親們一邊幹活、走路,一邊哼唱呂劇段子。張海霞小的時候,每年春節前後都跟隨大人們去排練、看演出,從小耳濡目染,讓她深深愛上了呂劇。

為了能學好呂劇,張海霞自己坐車到城裡買來優秀的呂劇光盤,邊聽韻味,邊學唱腔,邊看錶情,邊練動作。有時候甚至練到“走火入魔”,吃飯的時候不自覺地唱起來了,半夜醒來突然想起哪個地方不太對,一骨碌爬起來再練,甚至給孩子餵奶的時候也在哼哼。對於每一個細節,稍有瑕疵,她都會反覆練習,直到完美。村裡人見了她都叫她“戲痴”。

此外,她還四處拜師學藝,去濟南找國家一級演員李岱江老師學習唱法、去廣饒藝術團找劉廷光老師進行專業指導、多年跟隨國家二級演員郭京玲老師學習呂劇唱腔特色等。直到今天,她都一直走在學習的路上。

紅荊條白蘆花,河海灘邊有海霞

村民觀看紅荊呂劇團送戲下鄉演出

自發組團義演

如今,很多年輕人對呂劇這門傳統藝術失去了興趣。張海霞心想:“老一輩留下這麼好的東西,不能讓它就這麼消失了啊!”於是,她找來村裡10幾個同樣熱愛呂劇的鄉親,在2011年自發組織建立了呂劇團,大家自己出錢買衣服、買道具、買樂器,自彈自唱,開始排練《龍鳳面》、《姊妹易家》等戲曲名段,經過將近一年的日夜排練,到春節期間,大家顧不上在家陪孩子陪老人,在大家團聚的時刻,走街串巷、送戲下鄉。

為了能讓劇團更專業、更正規,2012年,紅荊呂劇團正式註冊成立。劇團成立後,大家有了排練廳、道具室勁頭更足了,每天白天干活,晚上不休息就去練戲。有時候接到演出任務,大家放下地裡的活就匆匆趕往劇團,化妝打扮、穿戴整齊到村裡送戲下鄉,不論炎炎夏日還是寒冬臘月。

自成立以來,呂劇團一直自發性為周邊村民免費演出,並積極參加“進千村樂萬家”、“百團千場樂萬家”等惠民演出活動,義務演出場次達500餘場,每年演出任務50餘場。

紅荊條白蘆花,河海灘邊有海霞

紅荊呂劇團參加呂劇博物館舞臺優秀節目展演

“倒貼”的熱愛

張海霞依稀記得,2015年的元宵節,劇團去龍居鎮下鄉演出,當時天上下著雨夾雪,氣溫在零下十幾度,演員們為了給觀眾呈現最佳的演出效果,個個身穿單薄的戲服堅持表演。一場演出下來,大家身體都凍僵了,20多歲的小蘇在搬道具的時候劃破手都渾然不知,55歲的老馬拿下頭飾問張海霞:“海霞,我的耳朵還在不?我咋一點感覺都沒有了呢!”就是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天氣,劇團裡的每一位成員卻都從未退縮過,他們說,“只要觀眾在,我們就在”。

為了給鄉親們帶去更高質量的節目,2019年張海霞從家裡拿出準備買車的6萬元,買劇本、請導演、買服裝、買道具,拍攝呂劇新編小戲《呂大爺拆房》。有人說“你這不傻嗎,拿著自己家的錢倒貼”,她卻笑笑說:“我是真的喜歡,為了呂劇,為了觀眾,我做的一切都值得。”

紅荊條白蘆花,河海灘邊有海霞

張海霞(左三)參加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進社區慰問演出

作為呂劇的傳承人,張海霞還有好多的想法,“希望莊戶劇團能得到高水平專業老師的指導”“希望能再創作更多的好的現代曲目”“希望這項傳統藝術有很好的傳承”……而這一切有的正在變成現實,有的還需她執著的堅持,有的在她看來就心懷希望,能登上舞臺便已心滿意足。


來源:黃三角早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