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窮你弱,誰也幫不了你,只有你自己

你奶奶是一個愛說實話的人,一輩子經歷的事情很可能就是共和國發展的歷史縮影。

天氣晴朗的一天,她坐在院子裡曬太陽,語重心長的告訴你,算上你父親這一輩,你們一家已經四代人都是窮人。

志向遠大、已經初識社會面目的你對窮人的理解已經和她有些差距了。

但你還是對現實不滿,對自己的人生不滿。

你也是一個努力向上、在別人看來是用盡全力生活的人青年人。你不怕苦,小學四年級就能夠自己去村子裡的磚廠搬磚一天掙個三四十塊錢補貼家用。

上了初中,飯店端盤子、洗碗是你暑假最常乾的工作。

高中三年的暑假,你幾乎都是在省城的商場裡度過的。

就連實習的時間裡,你也不閒著,白天上班,晚上去給人代駕,一晚上三百塊。

有一次,晚上開車,因為實在太困了,差點出了車禍。

這樣的環境,你也沒有放棄。雖然你想到自己那個常年患病,並早早的丟下一大家子人就離開這個世界的父親。

你開始憎恨自己的家人。但這樣的念頭僅僅在你的腦海裡停留了不到十分鐘。

母親對你來說,除了沒和你商量就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以外,對你的成長根本絲毫不關心,現在你們的母子關係就是家裡實在揭不開鍋了,給你打電話讓你拿幾百塊錢回來。

在別人的眼裡,你是一個孝順懂事聰明能幹的小夥子。

可你並不願意這麼想,如果不是生命的際遇如此,你更不願意同這樣坐吃等死的家人一同生活。

沒有人理解你的難處,你也不願意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示給別人。你只是默默的堅持著生活著,再苦再難你覺得總會過去。

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孤立無援,身邊連一個可以依靠的人都沒有。上帝似乎都遺忘了你的存在。把你扔在世界的角落,讓你自生自滅。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這能怪你嗎?顯然不能。


從什麼時候開始,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你窮你有理、你弱你有理、你小你有理,總之你比我好就該讓著我。

不得不說,西方世界從歷史的終結以後,白左對世界最大的破壞就是把這一套道德綁架的理論發明了出來,並跨洋傳播。

阿比吉特·班納吉 (Abhijit V.Banerjee)與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共同寫了一本經濟學著作《貧窮的本職: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他們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個方面,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兩位作者在書中探討了非常多的問題,比如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援助越多窮人的依賴性越強,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們指出,多年來的扶貧政策大都以失敗而告終,原因就在於人們對於貧窮的理解不夠深刻,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

最終得出的觀點是,貧窮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窮人對生活的選擇方式與態度起了重要的效果。扶貧政策為什麼會失敗,其主要原因是制度設計的初衷不是授人以漁,而是直接給他們改善生活的結果。比如直接給錢給物,這樣越來越多的援助,讓窮人喪失了主動脫貧的積極性。窮人對教育的投資、對未來的投資遠遠少於他們對實現眼前的一些事情,只享受當下、注重當下,當然永遠無法走出貧窮的怪圈。

窮人的思維誤區、短視,我也沒有能力規避,唯一的不同我出生在一個體系完善自動運轉的社會,而他們的社會是殘缺的。貧窮的本質不是資源匱乏,社會體制落後,而是人性使然,想要避免掉進窮人思維的陷阱那就必須學會用理性的精神,去剋制人性中的短視,避免用直覺思考問題。


有一句古語: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Those who abandon themselves to despair can not succeed.自助者,天助之;自棄者,天棄之。

第二部分,我們通過《貧窮的本質》分析了貧窮的原因,也對我們之所以貧窮有了認識。那我們該怎麼做?當然需要拿出自己的實際行動,依靠自己的努力。

那麼說你之前所做的事情還沒有改變你的生活,是因為你不夠努力嗎?當然不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時間來積澱,打基礎。你所做的那些事情都是在為你今後的成長打基礎,是利長遠的事情。

人出生在哪裡,出身如何是自己沒有辦法決定的。但人們有權決定自己的一生如何生活度過。

短暫的抱怨、焦慮當然是生活的常態,但不能因此長久的陷在抱怨的情緒裡。

重整行裝,儘快啟程,是我們從逆境中迅速重生的唯一途徑。

絕望和困境,並不能束縛住一個願意努力奮鬥的年輕人。

絕望和困境是短暫的,總會被時間的炮彈擊碎。

記住,靠誰都沒有自己靠得住。

也許別人能給你的恰恰是一個束縛你取得更大成就的枷鎖。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你窮你弱,誰也幫不了你,只有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