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中國乒壇風雲人物

林慧卿

七十年代中國乒壇風雲人物

1971年,闊別世界乒壇大家庭6年之久的中國隊參加了第31屆名古屋世乒賽,女隊陣容仍以林慧卿、鄭敏之為主力,輔以在28屆世乒賽戰勝了高基安和關正子的李莉,以及在國內外比賽有上佳成績的削球手林美群。這屆世乒賽,女隊奪標呼聲比男隊更高,但是結果男隊如履薄冰地獲得冠軍,女隊卻意外敗在了日本隊拍下,林慧卿一人丟了兩分,第四盤1比2負於日本新秀大關行江。

失利後的林慧卿並未氣餒,在單項比賽中她高歌猛進,先是與張燮林合作為中國首奪世乒賽混雙冠軍,隨後又搭檔鄭敏之奪女雙冠軍。女單比賽,林慧卿在1/4決賽中與大關行江再次相遇,林慧卿吸取了團體賽失利的教訓,在穩健削球的同時加強了反攻,兩人纏鬥五局,最終林慧卿3比2險勝晉級。緊接著,她又擊敗了歐洲亞軍沃斯托娃和隊友鄭敏之,捧起吉•蓋斯特杯。這屆世乒賽後,林慧卿成為繼邱鍾惠後第二位女單世界冠軍,同時也是國乒歷史上首位集女團、女單、女雙和混雙冠軍於一身的世乒賽“金滿貫”,在她之後,只有曹燕華和王楠兩個人做到過。

郗恩庭

七十年代中國乒壇風雲人物

31屆世乒賽,中國男隊艱難拿到團體冠軍後,單打比賽連遭重創,郗恩庭成為男單8強中的國乒獨苗。經過一番拼殺,他戰勝了匈牙利名將克蘭帕爾晉級半決賽後,遺憾負於瑞典小將本格森,獲得第三名。由於歐洲選手的兩面弧圈對中國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距32屆世乒賽僅一年的時候,26歲的郗恩庭在徐寅生的建議下,將正膠改為反膠,練就了為後人稱道的“三件寶”——發球、推擋、弧圈球。

第32屆世乒賽,中國隊在團體比賽中負於瑞典隊丟掉了冠軍,男單也狀況不斷,只有郗恩庭一人闖進8強,另外7名選手全部為歐洲選手。為避免精神緊張,郗恩庭制定了一套“駝鳥戰術”——不關注其它比賽,只讓別人告訴他下一個對手是誰。心無旁騖的他在半決賽和決賽中連克南斯拉夫選手斯蒂潘契奇和瑞典人約翰森,一舉奪得男單冠軍,成為中國第一個直拍反膠男子單打冠軍。

楊瑩/樸英玉中朝聯手獲得女雙冠軍

七十年代中國乒壇風雲人物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朝鮮隊員接受了中國隊倡導的“快、準、狠、變”的技術理念,逐漸成為世界乒壇一支不容忽視的生力軍。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楊瑩/樸英玉這對跨國組合應運而生,征戰1977年第34屆世乒賽。女雙1/4決賽,楊瑩/樸英玉戰勝了韓國組合李艾薩利/鄭賢淑步入四強,之後又在中國組合張立/葛新愛、朱香雲/魏力婕大開“綠燈”的情況下,攜手捧起波普杯。自此,中國金牌榜多了一個0.5金的特殊符號,而它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所承載的意義已經超越了體育競技的範疇。38年後,許昕/梁夏銀在蘇州世乒賽上奪得混雙冠軍,補齊了這枚帶有時代烙印的0.5枚金牌。

1971年3月底4月初,第31屆世乒賽在日本名古屋舉行。一次訓練結束後,美國隊員科恩錯上了中國隊的大巴車,一時氣氛有些尷尬。中國運動員莊則棟主動向科恩問好,並贈送了一幅繡有黃山風景圖的織錦小禮物。班車抵達後,兩人微笑著下車,被外國記者抓拍到了這一幕。第二天,科恩回贈一件帶有和平標誌的運動衫。中美運動員之間這一友好舉動引起了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

世乒賽結束四天後的4月10日,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和一小批美國新聞記者取道香港抵達北京,他們成為自1949年以來第一批獲准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美國人。

七十年代中國乒壇風雲人物

七十年代中國乒壇風雲人物

七十年代中國乒壇風雲人物

七十年代中國乒壇風雲人物

“乒乓外交”打開了中美兩國相互緊閉了22年的大門,使中美和解隨即取得歷史性突破。中國領導在美國隊訪華後說過:“乒乓外交是我們整個外交攻勢的一部分”、“乒乓球一彈過去,就震動了世界,小球轉動了大球——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