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路心語】我的小菜園

文/紫墨柔

【師路心語】我的小菜園


因為種了二分多地的菜園,村人和同事都說我是一個閒不住的人。

【師路心語】我的小菜園


【師路心語】我的小菜園


【師路心語】我的小菜園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稀。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伴著和煦的陽光,在柔和的春風吹拂下,蔬菜們茁壯成長:韭菜柔嫩,蒜苗碧綠,菠菜舒展,生菜青翠。再過幾日,菜花兒又次第綻放,黃色的是油菜芥菜花;紫又帶白的是蘿蔔花;錐形的花苞上頂著四瓣粉紅色花片的,是麵條菜花;那小小的,猶如滿天星斗,淡紫色的,是鹽荽花。這些花兒,數那油菜花最顯眼,一叢叢,一簇簇,旁若無人的開在春天,煞是雍榮華貴,引得那蜜蜂前來,嗡嗡的鬧著。還有那白色的蝶兒,翅膀扇動,舞姿翩然,真是一幅絕美的田園風景畫!

【師路心語】我的小菜園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榆錢錢大,要種棉花”、“頭伏蘿蔔,二伏芥,三伏裡頭種白菜”……真的非常佩服先人們,能把農作種植的經驗與時令節氣相聯繫,並以諺語的形式傳之於後人。有了這樣的諺語作指導,再加上老人常掛嘴邊的“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著咱咋著”,作物的栽種似乎容易了許多。但在我看來,真正做起來,絕沒有說的那麼簡單。如果沒有一定的經驗和技術作為支撐,光憑勤快和膽識,仍會處於“霧裡看花花非花,水中望月難捉月”的尷尬境地。

菜吃來雖爽口,但種植的過程會付出艱辛的勞動。鋪肥、剜地、平整、播種、澆水、除草、打藥,這是種植每種蔬菜必有的過程。當然由於種類不一,方式方法還會有所增加調整。有的需撒種後再摟平、踩實,有的又需起壟、摟溝。

【師路心語】我的小菜園


【師路心語】我的小菜園


【師路心語】我的小菜園


下以種植油菜為例,詳解其過程。首先,要鋪撒底肥,當然有機肥最好(豬類雞糞牛糞羊糞等發酵後使用)。由於地塊狹小,只能用原始的工具——鐵鍁,一鍁鍁剜之。剜後,用鐵耙摟平。由於油菜種籽太小,撒時要摻入泥土(沙土最好),這樣會出苗均勻。撒種後再用鐵耙摟平,然後用腳排著踩平。油菜種在土地溼潤、溫度適宜的情況下一二天就會發芽,三四天苗就會出齊。但其容易生病災,需及時噴灑農藥。如果有時間,手捉更好,綠色食品嘛。再過十幾日,採上一把,洗盡,蔥薑蒜辣椒爆香,再加入海米,亦或加入香菇,一盤海米油菜、香茹油菜出鍋,再來一盤香椿拌豆腐,一盤雞蛋粘韭萊,幾條剛釣的、加入花椒茴香葉的野花鯽魚,來上二兩小酒,配一碗槐花湯,勞動大餐生成,美哉快哉!

【師路心語】我的小菜園


我國農業歷史悠久,是最早種植水稻、粟的國家。同樣,我國已發掘的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如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有大量的瓠和菱角,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中出土有菱角和甜瓜子等,說明當時已知採集這些植物食用。甘肅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和西安半坡遺址出土有蕓薹屬(可能是油菜、白菜或芥菜)種子,說明有些地區在七八千年前已開始栽培蔬菜。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詩經》中有不少有關蔬菜的詩句,反映當時有了專門栽培蔬菜的菜圃,同時還在春夏兩季將打穀場地耕翻後用來種菜等。可以說,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基因。自從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穫,就這樣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千百年來在華夏大地得以延續並傳承,聚族而居、男耕女織是其最突出的特色,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也已根植於心。現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種植模式和方法已發生根本轉變,但勤勞儉樸勇敢的優良傳統沒有丟,中國人正意氣風發的用勤勞智慧的雙手,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不斷推向前進,奮力譜寫壯麗輝煌的華章!

【師路心語】我的小菜園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尋一方樂土,讓心靈迴歸平靜,還時有收穫,幸甚至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