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喀斯特”:武隆天生三橋,重慶市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

中國世界自然遺產中,有一個叫做“中國南方喀斯特”。它是由貴州的荔波漳江(大、小七孔),雲南的路南石林和武隆的天坑地縫捆綁申報而成的。

“中國南方喀斯特”:武隆天生三橋,重慶市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

武隆喀斯特是重慶市唯一的一處世界自然遺產。這個自然遺產地的核心景觀就是世界規模最大且獨一無二的天生三橋。

其實剛開始發現它,人們都叫它“天坑”。那是指從上往下觀看景區。現在經過開發,人們乘坐電梯下到天坑的底部,由下往上仰望,就成了“天橋”,所以稱之為天生三橋。

武隆有名的天生三礄,位於武隆縣城東南 20 公里的白果鄉與核桃鄉交界處,大自然造就的 3 座天生石拱橋,具有雄、奇、險、秀、幽、絕等特點,經歷了上千萬年的風風雨雨,至今卻鮮為人知,是全國罕見的地質奇觀生態型旅遊區,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區以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三座氣勢磅礴的石拱橋稱奇於世,屬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天生三橋在大自然的無數傑作中,武隆天生三橋可以當之無愧堪稱獨步。

“中國南方喀斯特”:武隆天生三橋,重慶市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

順著長長(56層樓高)的電梯深入谷地,天生三橋奇峰俊秀美景盡收眼底。這三座橋的高度、寬度、跨度分別在150、200、300米以上。三橋呈縱向排列,平行橫跨在羊水河峽谷上,將兩岸山體連在一起,形成了“三橋夾兩坑”的奇特景觀。即便是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在距離幾百米之內就有如此宏大的三座天生石拱橋和兩個巨型的由塌陷形成的天坑也是世間罕見的,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天生橋群之最”。三橋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三橋彼此之間也景色各異,互不雷同。

首先看到的是三橋中的第一座橋——天龍橋。而首先映入眼簾的,則是這個“聖象迎賓”。

在天龍橋橋孔下方的石壁上,有一個突出部分,外觀酷似一頭大象。這是經地下水流沖刷,切割而形成的一處自然景觀。天龍橋是三座橋中最形象逼真的,橋高235米,厚150米,寬147米。

“中國南方喀斯特”:武隆天生三橋,重慶市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

羊水河峽谷上的第一座天生橋——天龍橋,以高大厚重和磅礴氣勢著稱於世。在天龍橋橋下發育有兩個穿洞,南側的穿洞稱為“迷魂洞”,洞底高出北側穿洞約120米之多。此外,洞壁內還有大量的破痕、窩穴及溶孔等水流活動的痕跡,據說,地下伏流曾自此洞流過,後來戳彎取直才改道成了右側的穿洞。

這裡看到下面的建築,就是天福官驛。天福官驛始建於唐朝,是古代涪州和黔州官方信息傳遞的重要驛站。後毀於戰火,2005年重建。是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外景拍攝地。

天龍天坑是由天龍橋,青龍橋和周圍的山壁合圍而成。口部直徑五百米左右。

青龍橋是我們看到的第二座橋。青龍橋又名中龍橋,是天生三橋中最宏偉險峻的一座,橋面高度為281m。

“中國南方喀斯特”:武隆天生三橋,重慶市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

青龍橋是羊水河峽谷上的第二座天生橋。關於它的得名歷來說法不一,其中之一據說是“因雨後飛瀑自橋面傾瀉成霧,日照成彩虹,似青龍扶搖直上”而得名。如果從高度上來說,在三橋中它便是最高的一座,橋面高度竟然達到了281米。從橋下仰視,拱孔高曠,洞頂逐次崩塌,斷面呈弧形平行分佈,極其完整地展示了天坑、天生橋的形成、演化過程。

走過了青龍橋,轉身從橋洞看天空,會看到天空中的鯉魚躍龍門。

黑龍橋橋高223米,橋洞黑而狹長。洞內光線昏暗,像一條黑龍盤旋在洞頂,故名黑龍橋。

羊水河峽谷最下游的便是黑龍橋。它的橋面寬達193米,是三橋中寬度最大的一座。因為受水流的侵蝕,洞道的側壁及頂部窩穴、溶孔、天鍋、流痕等溶蝕形態十分普遍。此外,在洞壁的北側還發育有霧泉、珍珠泉、一線泉、三疊泉等4處懸掛泉,就像低吟淺唱風姿各異一樣,這裡的飛瀑流泉也氣質各異。

“中國南方喀斯特”:武隆天生三橋,重慶市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

整個景區內風景優美,集山、水、瀑、峽、橋和天坑為一體,組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畫。

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屆遺產大會上,由重慶武隆、雲南石林、貴州荔波捆綁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2011年7月6日,武隆天生三橋風景區正式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A(5A)風景名勝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