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鎮原:產業扶貧後勁足

慶陽鎮原:產業扶貧後勁足
慶陽鎮原:產業扶貧後勁足

圖為1.2億羽白羽肉雞全產業鏈加工車間。 (資料圖片)

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溝壑區的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是隴東黃土高原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甘肅全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也是慶陽市唯一的未脫貧縣。

“鄉鄉有帶貧產業、行行有龍頭企業、村村有農民合作社、戶戶有發展依託、業業有農業保險。”為破解貧困難題,鎮原縣立足當地實際,確定了產業扶貧目標,通過引進省外大型企業助力,在龍頭企業帶動下,走上了“草畜、瓜菜、林果”三大主導產業和“中藥材、萬壽菊、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多產業發展之路,助力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養雞場解決就業難

經濟日報記者走進慶陽市鎮原縣聖農1.2億羽白羽肉雞全產業鏈屠宰車間,流水線上一派忙碌場面,550多名工人正在有條不紊地分割白條雞。

“我的工資是6000元,最高的時候拿過6500元。”鎮原縣平泉鎮姚川村村民郭菊紅說。已從學徒變成師傅的她,負責車間的管理和技術指導,收入比以前在外務工時高多了。

“像她一樣在分割車間工作的員工有550名,她們的平均工資在4500元左右。”肉雞加工生產事業部總監陳繼秋告訴記者,這個分割車間是加工廠的核心,每日屠宰量為10萬隻,車間按翅腿胸分割出160多種產品,肯德基的辣翅、翅中、漢堡肉都出自這個車間。

福建聖農集團1.2億羽白羽肉雞全產業鏈項目,是鎮原縣的重大招商引資項目,也是帶動當地貧困戶發展的龍頭企業。從飼料加工到種雞孵化、屠宰、熟食加工,最後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生產經營模式,不僅在食品安全上做到了可追溯,而且也解決了當地的就業問題。陳繼秋說,在加工生產車間務工的員工,90%都是鎮原縣的村民,其中貧困戶佔30%。

2019年,隨著對原有23個養殖場、孵化廠、飼料廠設備更新改造以及屠宰廠自動化生產線改造、25個養殖場的建設完成,企業3000萬羽產能全面恢復。全年肉雞飼養量達2039萬羽,種雞場投放種雞32萬套;屠宰廠日均屠宰量達到9萬羽,生產肉雞產品3.23萬噸。全年實現收入5.3億元,企業固定員工達到1500人。

今年以來,肉雞加工廠共屠宰肉雞535萬隻,日屠宰量達到10萬隻,生產雞肉產品1.23萬噸,固定員工達到1814人。聖農集團預計,今年至明年可提供穩定就業崗位1.5萬個,同時可消化大量玉米、小麥等農產品,帶動全縣種植養殖、冷鏈包裝、商貿物流、交通運輸等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間接帶動5萬戶10萬人以上就業。

聖農1.2億羽白羽肉雞全產業鏈項目只是鎮原縣引進龍頭企業助農脫貧的一個縮影。為加大產業扶貧力度,鎮原縣把引進和發展龍頭企業作為培育特色產業的首要環節,先後引進福建聖農集團、中盛農牧、天士力集團等大型龍頭企業23家,帶動發展肉牛、肉羊、肉雞、肉兔等產業。

同時,為解決銷售難題,每一個產業都與龍頭企業簽訂了“訂單種養、保底收購”合同,有效解決了農產品難賣問題。在這些龍頭企業帶動下,鎮原中藥材、萬壽菊、瓜菜種植面積不斷增大,當地貧困群眾的就業難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合作社增收效果好

“我的願望是再多養幾隻羊,一年掙上15萬元!”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建華村66歲的村民趙浩清一邊擴建新羊舍一邊說。趙浩清是2013年確定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7月份,他自己修建了羊棚,村裡的幫扶單位鎮原縣人大給他發放了11只湖羊。他又用1萬元產業扶貧資金購買了2頭牛,搞起了牛羊養殖。另外1萬元入股了鎮原縣聚智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今年就可以參與分紅。

2019年底,趙浩清終於順利脫貧了。如今,他的養殖規模已達到了35只,產羔的基礎母羊就有17只,已成了村裡的養殖大戶。“村裡有6家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30戶,已經分紅兩次共計36萬元。”建華村黨支部書記趙克銳說,選擇產羔多、收益好的湖羊產業是鎮原的扶貧產業亮點。

“我們要給小羊羔分類做標籤,記錄母羊號、羊羔號、同胎數、出生日期等信息,做到科學精準化管理。”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千隻湖羊標準化養殖合作社技術員朱樂樂一邊在棚圈忙碌一邊說。

太平鎮彭陽湖羊標準化養殖基地場長馬曉武告訴記者,從2月份至今,產羔已進入尾聲,自去年9月份投入運營以來,已有1195只母羊產羔,現在11個棚圈都是滿產的。

像彭陽這樣的養殖基地鎮原縣有47個,其中千隻場有22個,湖羊養殖合作社有107個,實現了湖羊養殖合作社貧困村全覆蓋。

合作社就像毛細血管,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千家萬戶,在整個產業扶貧中承上啟下、作用明顯,是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者。

鎮原縣按照“村村都有合作社、戶戶加入合作社、業業依託合作社、社社實現規範化”的目標,發揮合作社上連龍頭企業、下接貧困群眾的紐帶作用,通過“村社合一”、企業代辦、幹部幫辦、能人領辦、農戶聯辦等途徑,全域推廣“331+”農業產業化扶貧模式。

目前,全縣運營規範合作社1126個,實現了120個貧困村每村都有2個依法成立、機構健全、運行規範、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合作社,規範化程度達到75%以上。

政策好利益有保障

龍頭企業引進來了,合作社組建了,貧困群眾如何受益?

以家住鎮原縣平泉鎮洪河村的慕永德為例,2015年村裡發展瓜菜種植產業,他在政府的補貼下建起了蔬菜大棚,開始種植甜瓜。但是,本 應生活富裕的他卻因妻子患上心臟病導致貧困,2017年,慕永德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種大棚的同時,慕永德一直都想再找一條掙錢的門路。2019年,鎮上開始發展養兔產業,對口幫扶的天津靜海區為他免費發放了8只母兔,2只公兔,於是他立刻前往正大養兔專業合作社學習養殖技術。如今,第一批70只成兔已經可以出欄了,以現在的市場價格,他最少可以收入3000元,5天前再次產出的100多隻小兔也長勢良好,這讓他對養兔產業充滿了信心。

把“一戶一策”與“四類分類”有效對接,因人因戶精準施策,為貧困戶量身定製獎補扶持政策,是鎮原縣發展產業,助力脫貧的亮點舉措。鎮遠縣將貧困戶按照有無勞動力、技術分成四類,按分類落實產業獎補和其他政策支持。

在自願互利基礎上,積極引導貧困戶以產業獎補資金、貼息貸款入股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和貧困戶逐步建立完善委託生產、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利潤返還、保底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原則上第一個合作週期3年以上,每年分紅不低於10%。第一個合作週期期滿後,入股分紅模式由貧困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再行商定。

為防止“坐等分紅”,要求入股龍頭企業、合作社的貧困戶每年必須在新型經營主體務工不少於12天,並參加種養技術培訓,種植交售3畝優質飼草或流轉3畝土地入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