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的力量

自由貿易的力量

前段時間,與朋友探討逆週期投資的問題,他推薦仔細研究一下匯豐銀行。

因為匯豐銀行英資背景,從香港起家,經歷過全球戰爭、金融危機、國家政權更迭……

同時期多少外資銀行都已黯然沉寂,而它卻發展成一艘駛過154年、龐大的金融航母。

像這樣面對各種危機,不僅能安然無恙,還能發展壯大的企業,無疑擁有大智慧。

為此,我特意去淘一堆舊書。

閱讀中,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問題。

這些問題成為一條條線索,牽引著我開始尋找更深處的答案。

對於匯豐的研究,我想寫成系列文章,與朋友們分享心得,同時也特別希望能找到一些知音,共同學習探討。

今天想談的是——自由貿易的力量。

這個主題看似與匯豐、與逆週期沒有關係,但其實關係非常密切。

研究匯豐銀行的發展,離不開它所處的歷史背景。

而在這些歷史事件中,當事人如何做選擇,正是逆週期研究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因為,不同的選擇帶來不同的命運。

而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源於其自身意識形態的影響。

可以說意識形態決定了人們的行為。

在某種程度上,匯豐的行事風格是承襲了英國這種意識形態的,所以在它處理重大歷史事件時,總有著“雙贏”的結果。

從史料上看,英國非常看重自由貿易,即使在它的殖民地也始終推行自由貿易政策。

眾所周知,英國人是用鴉片和艦隊叩開中國的大門。

我們小時候學習歷史都非常痛恨這樣的行為。

但長大看了更多書才知道,英國人這樣拼命叩門的目的並非是要侵略中國,而是:希望中國開放內地市場,與他們開展自由貿易。

這個訴求可以說有點讓人傻眼。

在當時世界的大變局中,歐洲列強都在忙著瓜分全球的殖民勢力範圍。

可是大家用的卻是不同的殖民政策,後面發展的結局也不同。

舉個栗子。

英國與當時另一個強國荷蘭就差別很大。

英國在殖民地始終奉行自由貿易。

每到一個地方,就特別熱衷於幫助當地人完善貨幣體系、修建鐵路公路等公共設施等等。

而荷蘭實行統治經濟。

以爪哇為例,荷蘭人讓爪哇統治者進行統治,採取貿易壟斷,實行保護關稅。強制農民種植最能在歐洲暢銷的農作物,比如咖啡等。並且要求每年按固定價格和數量向他們上交商品。真正把殖民地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墾殖園。

在兩種制度下,算出來的經濟賬也很有意思。

第一本賬裡,一開始並未見得有多大的利益。

但是,當自由貿易的機制真正運行起來,它就像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開始蓬勃生長。

各種商業、人口都往那裡流入,當地的英資企業自然也受益匪淺。以匯豐為代表的外資銀行在當地業務量大增。

這些外資公司在促進貿易的過程中,與當地形成了非常密切的聯繫,可以說是融入到當地的血液中,同時它們的思潮也對當地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以至於後來,很多地方已經不再是英國殖民地了,但當地的各種經濟勢力在骨子裡還是與英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和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殖民地在獨立後,仍願意繼續奉英皇為元首。

甚至,出現了“英聯邦”這樣一個由曾經的英國殖民地或保護國組成的國際組織。

為什麼英國人這麼看重自由貿易?我覺得今天的世界已經能出答案……

第二本賬裡,管制貿易看似可以迅速獲得豐厚的利潤,但增長是有上限的,並且一旦失勢,它可能就會被當地快速驅趕和拋棄……沒有人會懷念它……

直到今天,英國還有十多個海外領地,都是由原來的殖民地演變而來。

隨便例舉幾個讓大家感受下:百慕大、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等等……

看到這裡,是不是突然發現,這些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是大家熟知的離岸金融中心和避稅天堂。

在這些地方開公司沒有門檻,免交當地所有稅項,沒有外匯管制,資產安全性和保密程度非常高。

一句話就是自由度極高!

現實就是,全球的有錢人和有錢企業都匯聚在這裡……

是的,從這些地方的政策中彷彿又看到了幾百年前那個四處推行自由貿易的影子?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

但是,歷史會照亮未來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