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郟縣大銅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頂山郟縣大銅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銅器是中國商周文化的遺產,是中原民間藝術之珍品,始於東漢晚期,距今1700多年的歷史。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建安二十五年(220)5月,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襄樊大戰獲勝後,曹操在郟縣長橋鄉青龍寨(摩坡)給將士慶功受獎,命郟縣人和宮中樂師打銅器助興,以鼓士氣,激勵再戰。從此,打銅器在郟縣境內廣為流傳,代代不絕。到明清時,打銅器演變為驅邪消災、祭天、喚雨、婚姻賀喜、廟會結社的吉祥之兆。解放後,打銅器成為歡度節日、慶賀豐收、迎送佳賓、開業慶典、增進友誼的禮儀。
郟縣大銅器主要分佈於河南省郟縣,輻射到平頂山市、寶豐縣、汝州市、新鄉市、駐馬店市等周邊縣市,是中國打擊樂器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最響亮的打擊樂器。它的古譜歷史悠久,曲牌最豐富,曲中較多運用1/4、2/4、3/4、4/4、6/4拍,廣泛使用連續切分音及小切分音。它用鼓、鐃、鑔、鑼等樂器合奏,曲牌多以時代背景而命名。有“五虎下西川” “曹操得勝鼓”“馬面川”“呼雷炮”“大上橋”“長興鼓”“獅子滾繡球”“撞倒牆”“三出頭”“三百六十捶”“二起板”“鑼鼓套”“倒上橋”“一連三”“大開板”“小蟲鬧竹竿”“千樣果”“花點長興”“三不照”“武頭”“歇拍”等36個傳統曲牌(今稱曲譜)。表演風格粗獷、細膩、酐暢、真摯,時而如蛟龍滔海,時而如大鵬展翅,時而如行雲流水,時而高疊狂歡,顯示出中華民族積極向上、敢於拼搏的精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郟縣大銅器推陳出新,新編“慶豐鑼鼓”“吉慶太平”“花好月圓”“排山倒海”“萬紫千紅”“龍飛獅舞”“歡天喜地”七章曲牌。1988年,郟縣大銅器舞在河南省首屆藝術節大賽中榮獲一等獎。1992在中國(瀋陽)國際秧歌舞蹈節暨民間舞蹈節大賽中榮獲金榜第一名,同年12月,在文化部舉辦的“群星杯”評獎中榮獲廣場舞蹈金獎第一名。1993年1月,在北京“龍潭杯”民間舞蹈大賽中奪魁,榮獲三連冠。1994年,在中國民俗文化村表演中獲一等獎。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河南時報》等新聞媒體先後給予報導,外國專家稱郟縣銅器舞為“中國農民的迪斯科”。


2008年6月7日,該項目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622,編號Ⅱ-123,項目名稱鑼鼓藝術(大銅器)。

來源:平頂山地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