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白居易故居紀念館位於洛陽市郊區安樂鄉獅子橋村東,佔地80畝,整個佈局按唐代東都的“田”字形裡坊街道興建,館內有白居易故居、白居易紀念館、樂天園、白居易學術中心、唐文化遊樂園、仿唐商業街等建築。

白居易故居北半部為住宅區,南半部主要為園林和湖泊,整個佈局力求再現原貌。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白居易紀念館是一座仿唐式建築,館內有詩人的塑像,並陳列他的生平事蹟、文獻資料及有關字畫、壁畫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

樂天園是根據白居易的名作如《琵琶行》等的詩意而建造的園林。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白居易學術中心則是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提供研究和活動的場所。

1961年,國務院公佈 白居易墓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1982年洛陽市政府撥款110萬元重修白園,1985年建成開放。

白居易晚年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年), 晚年官至 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 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 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

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晚年定居洛陽履道里(今離區獅子橋、賀村、大屯一帶),卒葬龍門東山琵琶峰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年)的墓園,也稱白園,位於洛陽香山的琵琶峰上。

白冢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蒼松翠柏簇擁的白冢,就臥在“琵琶”端首。

白居易晚年寓居香山, 又號“香山居士”,埋葬此地,既符合詩人生前的心願,又暗合了其傳世名作《琵琶行》的意蘊,可謂獨具匠心,令人讚歎。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有人說,詩人生前喜歡伊闕(今洛陽龍門)風光,特意囑咐後代將他葬在這裡,好在死後也能靜靜欣賞伊闕勝景。

不過也有人說,詩人葬在琵琶峰巔是另外的意思。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白居易在官場中浸淫多年,日益認識到官場的黑暗。

到了晚年,詩人仕途灰暗,所以也不希望後代再步自己的後塵。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於是,詩人留下遺囑:從今後代再不要做官。

他見琵琶峰前面陡峭,下臨闊水,是塊絕地,是選墓址的忌諱之處,就故意捨棄北邙那人人嚮往的風水寶地,將自己的墓址選在這前臨絕地的琵琶峰巔,以斷了自家的官氣。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白居易的後代,不知是自覺遵守祖訓,還是真讓詩人斷了官氣,當官的還真是寥寥。

白園包括龍門橋東頭整個琵琶峰,佔地44畝,分為青谷、墓體、詩廊三區,系根據詩人性格、唐代風采和得體於自然的原則設計建造的紀念性園林建築。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迎門為青谷區,叢竹夾道,懸瀑飛灑,荷池送爽。

拾級而上,兩旁一棵棵高大的古木,默默地立在那兒,寧靜而安詳,軀幹扶搖直上,鱗片斑駁,虯枝凌空橫飛,左右交錯,綠陰遮地,情趣盎然。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山間泉吟溪唱,不絕於耳,優美動聽,宛如琵琶奏出的優美樂曲,令人頓生懷古之情,彷彿穿越千餘年的時光隧道,又回到詩人當年謫貶之地的潯陽江頭。

穿過綠荷搖曳的白池,登上山石小徑,來到翠柏遮蔭的山腰,遊客會見到一座黃草覆頂的圓形亭子,亭中有環亭竹椅可供遊人歇息。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這座樸素的圓形建築叫“聽伊亭”,又名草亭,是為紀念白居易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而建。

詩文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此詩朗朗上口,洛陽為之一時紙貴。

草亭的含義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聽伊亭

進白園,穿過綠荷搖曳的白池,登上山石小徑,來到村柏遮蔭的山腰,遊客會見到一座黃草履頂的圓形亭子,亭中有環亭竹椅可供遊人歇息。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坐在亭中,聽著山前伊河嘩嘩的水聲,更能感受到腳下這條山谷的幽靜,感覺到時間的凝固,彷彿身旁安息的那位詩人正在柏林中漫步,吟誦著一篇篇嘔心之作。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寫作背景

此詩作於貞元三年(公元787年),詩人那年16歲。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詩是應考的習作。

按科場規定,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詩要寫得緊扣題意,起承轉合分明,對仗精工,渾然天成。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由於要求嚴,所以向少佳作。

唐朝張固《幽閒鼓吹》記動了個關於此詩的故事:白居易剛到京城長安時,拿著自己的作品去拜訪當時有名的詩人顧況。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顧況看白居易還是個半大孩子,心裡有點瞧不起他,看著白居易詩稿上的名字哈哈笑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居亦弗易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這是拿詩人的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白居可不容易呀!

言外之意,這京城不好混飯吃。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顧況說罷,隨手翻閱起白居易的詩稿。

誰知看罷第一首,顧況的眼眼瞪大了;看了第二首,顧況十分吃驚;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看第三首時,顧況不由誦出聲來,當唸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選賞,擊案叫說:“道得個語,居亦易矣!”

這是說:能寫出這麼妙的詩,在京城做官也不算難了!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後來,顧況經常向別人談起白居易的詩才,盛加誇讚。

白居易的詩名就傳開了。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白居易墓

接著穿行羊腸小道,七彎八拐,便是墓園的墓體區。白居易於唐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逝世後,遺體就安葬在這裡。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一座半圓形的墓冢前,立有“唐少傅白公之墓”碑,周圍蒼松環立,翠柏成行,山花簇擁,莊嚴清麗。

站在這兒,東眺嵩嶽少室隱約可見,西瞰長橋臥波水平如鏡,北顧邙山蜿蜒起伏,南望窟龕密如蜂巢,遊目騁懷,妙趣倍增,不少遊人在此流連忘返。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詩人墓冢旁,有一座因地勢而建造的長廊,這裡就是詩廊區,集中陳列著著名的書法家、畫家書寫的詩詞碑刻以及描繪詩意的瓷磚壁畫,作品大多為讚頌白居易文功政績的詩詞。

作為地方官,白居易每到一處,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革弊興利,造福於民,且廉潔自守,不貪分文。這種忠於職守、濟世利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官德,值得後人稱道。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七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在任期間,體恤民情,實施修築堤防、蓄積湖水、開墾農田等工程,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當地百姓不勝感激,刻碑以銘記他的功績。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白居易也寫下了“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的深情詩句。

離任時,他還將剩餘的俸銀,全部留在官庫裡,使其繼任者用以補缺達50年之久,一時傳為佳話。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改任蘇州刺史,他仍舊廢寢忘食,勤心勞力,為蘇州百姓造福,政績斐然,深受蘇州百姓的愛戴。

離任時,蘇州數十萬群眾揮淚相送,白居易十分感動,寫有《別蘇州》:“青紫將行吏,斑白列黎氓。一時臨水拜,十里隨舟行。”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詩人劉禹錫在《白太守行》中也寫下了這感人至深的場面:“聞有白太守,拋官司歸 。蘇州十萬戶,盡做嬰兒啼。”

白居易也深情答道:“下慚蘇民淚,上愧劉君辭。”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白居易晚年寓居洛陽香山時,仍不忘造福於民。

為治理龍門潭南面屢屢造成船毀人亡的天然險灘——八節灘,他不惜把自己的家產全部變賣,同時又以自己的聲望和資歷,多處奔走,發動各界人士捐助,以解決經費奇缺問題。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當工程竣工,舟船順利通過險灘時,年邁的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當即揮毫寫道:“心中別有歡喜事,開得龍門八節灘。”

詩廊區還陳列著一些白居易的傳世名篇,如《賦得古原草送別》、《長恨歌》、《琵琶行》、《觀刈麥》等。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讀著這些千古傳誦的詩句,越發敬仰這位在中唐時期鼎力推行新樂府運動、開一代詩風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白居易墓坐落在琵琶峰巔,背靠龍門東山主巒,前面是陡悄的土坡,坡下邊是寬寬的伊河。有人說,這是詩人生前喜歡伊闕風光,特意囑咐後代將他葬在這裡,好在死後也能靜靜欣賞伊闕勝景的。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也有人說,詩人遺囑葬在琵琶峰巔是另外的意思。

白居易在長期的官場坎坷中,日益認識到官場的黑暗。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到了晚年,詩人仕途冷淡,方才寄情于山水。

他退出官場傾軋後,從一旁冷眼相觀,更認識到宜海的險惡。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因此,他對仕途是徹底失望了。

而且,他還不希望自己的後代再步自己的後塵,去官場空耗生命。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於是,詩人交待自己的後代:從今後,要代代相傳,不要再出去做官。

他還研究了風水學,看到琵琶峰前面陡悄,下臨闊水,是塊絕地,是選墓址的忌諱之處,就故意捨棄北邙那人人嚮往的葬人的風水寶地,將自己的墓址選在這前臨絕地的琵琶峰巔,以斷了自家的官氣。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白居易的後代,不知是自覺遵守祖訓;

還是真給詩人斷了官氣,當官的還真是寥寥。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一座仿唐式建築是憑弔詩人的主要場所——白居易故居紀念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