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班有十五個艾莎”給孩子起英文名字引發的“文化自信”思考

文/陳皮媽媽

最近微博話題“一個班裡有十五個艾莎”衝上了熱搜榜。一位英文老師發出的感嘆“是這樣的, 截止到冰雪奇緣下映,我們班15個女生都改了英文名字叫Elsa,上課不能喊英文名字了”底下的網友們紛紛跟貼。隨著冰雪奇緣這部動畫電影的爆紅,艾莎公主的形象在孩子裡是絕對的深入人心。有些網友認為電影中的艾莎公主獨立自信勇敢善良的特質,小姑娘們喜歡她,並選用這個英文名字,會對她們將來成長的性格有正面楷模作用。

“一個班有十五個艾莎”給孩子起英文名字引發的“文化自信”思考

當然也有不少家長紛紛吐槽,取名不是穿衣吃飯,別趕什麼潮流。今天艾莎走紅,每個娃都叫自己艾莎公主,哪天其他角色紅了,又再改名嗎?還有完沒完?!更有一些家長認為,不明白為啥要給孩子起英文名字,這種洋名字就是外來文化入侵的表現。

陳皮媽媽同意這樣的觀點:“別人的名字裝飾不了你自己,重要的是做個內涵豐富的人,別人的光芒不會給你一點,沾光不如自己亮。”王思聰曾經就霸氣地發過一條微博:“從沒起過英文名字的我很自豪,為什麼要隨老外叫著他們的名字?叫我就得叫我中文名字sicong。”

“一個班有十五個艾莎”給孩子起英文名字引發的“文化自信”思考

對於成年人起英文名字,不少是出於工作需求,所謂的國際化交流,當然也無可厚非。但是同樣是需要國際交流的日本人韓國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等其他國家的人民,他們的“英文名字”為什麼極少被英文同化?例如日本人的英文名字多數都是按日語讀音的羅馬字注音而已,舉例日本明星:木村拓哉 Kimura Takuya酒井法子Noriko Sakai 等等。日本民眾在被外媒街頭採訪,問及叫什麼名字的時候,都是回覆其名字的日文發音,用英文字母表示出來,而不會回覆自己是 peter,lisa,lily,Jacky等。印度歷史上被英國侵略和殖民近兩百年的時間,雖然英語與在印度得到了非常廣泛的使用,特別是其社會上層的人士和南方地區,英語使用極為普遍。但是他們的英文名字也基本上是他們的印地語發音為基準,單純使用發音類似的英文名字。印度人名字裡依舊包含著他們自己的地域性,家族背景,文化沉積等。舉例:阿米爾·汗(Aamir Khan)阿米特巴·巴強(Amitabh Bachchan)。就算是經濟一般,國土面積也不大,同樣英語普及度非常高,每年要接待數千萬西方旅遊客的小國家泰國,他們的英文名字也只是使用羅馬字發音而已例如:Aum,、Noon、Pai等等。

“一個班有十五個艾莎”給孩子起英文名字引發的“文化自信”思考

我國流行起英文名字, 似乎得從香港電影和TVB港劇那裡說起。當時影視劇裡,每張中國臉都有著一個洋名字,什麼Amy,Kelly,John,Jack等等。當時大家對這些外來的名字趨之若鶩,覺得高級洋氣。我想主要原因是當時國家經濟實力不夠強大,外交被侷限,所以內心容易產生一種文化自卑。但是新中國已經成立70週年了,我們的國力和經濟都有了迅猛發展,超越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人對自己的文化自信,應該要迎來改頭換面的新篇章了!

“一個班有十五個艾莎”給孩子起英文名字引發的“文化自信”思考

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深厚文化,每一個文字都飽含韻味。新生代父母給孩子選名字的時候都會更用心,“招娣”“翠花”“來福”這些名字的時代已經翻頁。越來越多父母會從古雅的詩詞中為孩子選取,而且每個名字都充滿了美好的寓意。起名字這樣的小細節,其實也是我們對自己文化越來越自信的表現。例如 :《周南·桃夭》:“桃之天天,其葉蓁蓁”。蓁(zhen):草木繁密的樣子,這裡形容桃葉茂盛。蓁蓁用作名字表達希望孩子像茂盛的綠葉一樣有活力地生長。再例如 《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這裡形容郊野蔓草青青,團團露珠落葉上,有個漂亮好姑娘,眉清目秀好模樣。零露/清婉可以用作名字表達希望孩子是個像露珠一樣的晶瑩剔透,水潤美好。這些名字除了看起來文雅好聽還非常有氣質。而充滿西方宗教色彩或者重複率極高的英文名字實在是無法充分表達出中國深厚的文化內涵。

一個人的名字, 不單單是一個符號,更代表身後的希望和傳承的文化。新一代中國人, 隨著國力強大,應該要對自己的文化更有自信,文化自信更要從娃娃開始培養。

各位家長對孩子起英文名有沒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留言共同討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