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媽寶男”被罵上熱搜:愛得再滿,也不要做這三種父母

前段時間,一則“媽寶男”的新聞火了。

獨自在杭州打拼的程小姐與31歲男友交往了半年。

讓程小姐苦惱的是,男友父母對他控制頗多:

開車只能在市區內,不能開上高速;旅遊只能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能自駕。

每月的工資除少量留著零花,其餘必須全部上交父母保管。

更讓程小姐鬱悶的是,一次,她從老家回杭州時已經晚上十點,沒地鐵又打不到車,便打電話向男友求助,不料,男友說家裡有門禁,十點半後媽媽就不讓他出門了,建議她就在附近的麥當勞或肯德基待著。

男友的一系列舉動,讓程小姐徹底死心了。

她把這件事發到網上,網友一邊倒地表示:這種人別留著過年了,趕緊分手。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但控制和溺愛都不是愛,是害。

許多父母將全部的愛都給了兒女,到頭來卻把孩子變成了一個遭人嫌棄遭人唾罵的對象。

二十年後,活得最可悲的是這三種父母,別到晚年才悔不當初。

1過度維護型父母

知乎上就有網友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大學期間,她班上有個男同學,因為是老來得子,父母特別溺愛。在學校從不自己洗衣服,每週回家,都會把囤積一週的髒衣服臭襪子帶回去,讓父母洗。

後來畢業工作了,一年跳槽三四次,每份工作都是做不了幾天就不做了,嫌累,嫌遠,嫌同事不好相處,嫌這嫌那,然後就窩在家裡打遊戲,過段時間再出去找,週而復始。

結婚後,依然如此。

老婆懷孕了,他不但不出去找工作,在家也一點家務活不幹,老婆懷孕八個月還要為他洗衣做飯。

而他的媽媽非但不說兒子的問題,還在媳婦面前把兒子誇得天花亂墜。後來他老婆因為太勞累導致宮縮頻繁,需臥床休息,他才勉強做了一次菜,超級鹹,但他媽媽還讚不絕口,激動的不行。

最後,他老婆早產,和他離婚了。

有人感慨:教育的悲哀在於父母不捨得管。

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只是一味維護孩子,孩子有錯不捨得管,孩子獲得一點小成就又無限放大的誇讚,獎罰無度,只會教出毫無責任心的孩子。

養孩子,應該獎罰有度,讓他們懂得犯錯是需要自己承擔責任的,也學會如何尋求幫助與合作。

2過度包辦型父母

武志紅在《巨嬰國》裡對巨嬰是這樣定義的:巨嬰,即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發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準。

30歲的皮囊,3歲的心,這就是巨嬰。

我有個朋友,從小被溺愛。他的事情,媽媽全替他代勞。漸漸的,他習慣了媽媽的一手包辦,變得行為懶散,做事不願動腦子。

今年38歲的他,大專畢業後,幾次面試無果,便一直待業在家,不工作,不戀愛不結婚。成天玩遊戲度日。

衣服是快70的媽媽給洗,飯也是媽媽做好放到門口。

老人急白了頭,說他又怕傷他自尊,便找親戚遊說他出去工作,結果他卻無所謂地說:“憑實力啃老,為什麼要出去工作,出去工作又累還賺不到錢。”

人過中年,靠著老人的接濟生活,居然過得理直氣壯,甚至滋生了“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心態。

父母總認為,對自己孩子要無私的付出,即便犧牲自己的需求,也要無條件支持孩子的成長,殊不知,這種一手包辦的付出,很容易養出成人世界裡的巨嬰。

馬卡連柯說:“一味地抱著慈悲心腸為子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者。”

父母對孩子的愛本是天經地義,但對孩子的一切包辦,會讓他缺失獨立人格,無法融入社會。

其實,比起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更需要認同和被需要,父母的一味犧牲付出恰恰打壓了孩子的自我意識,使他們很難察覺到自我價值。

一個喪失自我價值感的孩子,該如何去理解愛與感恩呢?即便父母付出再多,不懂得愛和感恩的孩子也很難從中真正感受到幸福。

3過度控制型父母

有的父母經常說:“我是因為太愛你,太在乎你,才管你這麼多的。你要不是我孩子我管你幹嗎?”但這種“愛”和“在乎”,真的是孩子想要的麼?

去年有部大熱的韓劇《天空之城》。

開播不久,就獲得了極高的口碑和超多的話題。

劇中,有個特別“不懂事”卻又讓人心疼的孩子——英才,讓人印象尤為深刻。

31歲“媽寶男”被罵上熱搜:愛得再滿,也不要做這三種父母

剛剛考上韓國頂級醫科大學的英才,藉著出去旅行的緣由和保姆私奔了。

他本是一個不太愛學習的孩子,但母親一直強迫他,讓他堅持,讓他加油。他想彈吉他放鬆,母親不讓;他有了戀愛的苗頭,母親氣到砸花盆摔杯子。

母親希望他只專注學習,給他報各種輔導班,請最好的補習老師。

但母親並不知道,英才早就厭倦了被迫的學習,雖然他最終考上了父母夢寐以求的大學,但心理卻扭曲了。

英才將對母親的埋怨都紀錄在ipad上,出去旅行前特意解鎖好讓母親看到。

母親得知一切傷心欲絕,最終承受不住壓力,選擇自盡。而英才也放棄了學業。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所以我需要替他掌控好他的人生,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愛他。

可有些愛會傷人,很久,很深。

孩子與父母的分離是孩子成長“個體化”的一個必然階段,而長期被父母控制人生的孩子,會使這個分離過程變得尤為艱難,有些人甚至會產生扭曲心理。

新加坡一項5年的縱向研究表明,從小受控制過度的孩子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批判,也有更高的患焦慮、抑鬱的風險。還有的孩子會產生社交退縮和暴力傾向。從而無法獲得正常的人生。

作為父母,與其費盡心機掌控孩子的人生,不如掌控好自己的人生,孩子的人生,請交給他自己。

4 好的父母,從學會放手開始

成長的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孩子也要像父母一樣,經歷曲折,才能走向成熟。

佔世界人口千分之二的猶太人拿下24%的諾貝爾獎,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魯豫有約》採訪過一位養出2個億萬富豪的猶太后裔母親——沙拉。

沙拉也曾是一位“中國式母親”,孩子的事,通通包辦。直到有次,沙拉的鄰居毫不客氣地指出她對孩子的驕縱,其實是在害孩子。她才恍然大悟。

此後,沙拉制定了輪流值班表,值日表上規定了分別由哪個人、哪個時間段打掃房間、洗衣服、做飯。值日表上還設立了“值班家長”,值班家長有三項任務:一是搞好家裡的衛生;二是安排一日三餐吃什麼;三是負責家裡一天的“外事”活動。

“值班家長”實行後,沙拉發現孩子們變能幹了,遇到問題不會措手不及,而是自己想辦法解決。

沙拉教育方式的改變,最終讓他的孩子在成年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人的世界裡,100分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狀態,但在孩子的世界裡,80分的父母才是最好的。

好的父母,不是無節制的犧牲付出,而是要教會孩子懂得感恩;

好的父母,不是無界限的控制操縱,而是要教會孩子學會去愛;

好的父母,不是獨自承擔所有的苦,而是讓孩子獨立面對未知的苦;

好的父母,不是無底線的百依百順,而是讓孩子明白什麼才是人生。

終有一天,兒女都會自立門戶,而父母也該體面退出。

作者:週一醬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