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之味》:人生實苦,但人間依然值得

文/夏日放映室

電影《澄沙之味》

導演:河瀨直美

《澄沙之味》是由日本、法國聯合制片的劇情電影,改編自明川哲也同名小說。電影以甜甜的澄沙為載體,講述了一個關於困境、迷惘、死亡與救贖的故事。

澄沙,讀音dèng shā,漢語詞語。澄,多音字,讀dèng時,意思是指讓液體裡的雜質沉下去。所以澄沙在漢語詞典中意為:"過濾後較細膩的豆沙"。

《澄沙之味》,顧名思義,意為細膩的豆沙的味道。臺灣將電影翻譯為《戀戀銅鑼燒》,香港將電影翻譯為《甜味人間》,其實港臺的翻譯都不太準確,電影中無關戀愛,也並非甜味人生,而是講述了三個人苦澀的人生。

這部電影中的三個人,都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彷徨又無助:因為傷人欠債而不得不為銅鑼燒小店打一輩子工的男主,不苟言笑,渾身散發著悲傷的氣息;因為來自單身家庭、又得不到母親關愛的女中學生,形單影隻;因為身患麻風被家人拋棄,又喪夫喪子的老人,孤苦無依。三人因為一家銅鑼燒甜品店相識,慢慢為對方解開心結,並自我救贖。

《澄沙之味》始於的標誌性手持跟拍,鏡頭隨著永瀨正敏飾演的千太郎,他搭著毛巾,拖著沉重的腳步,爬上樓梯,上了天台,點燃了一根菸,眼神充滿了沮喪的氣息。與此同時,清冷的配樂響起,明媚的朝陽與燦爛的櫻花,更反襯出這個男人的沉重與疲憊。他眉頭緊鎖,似乎在思考些什麼。

日復一日的生活,似乎看不到一絲希望。直到老人德江的到來,她像一道光,掃開了店主千太郎天空密佈的陰雲。七十五歲的老人德江,看到銅鑼燒門口的招聘啟事,想到店裡打工。千太郎顧忌她年紀太大拒絕了她,並送給她一個銅鑼燒。第二天,老人去而復返,告訴店主千太郎,他做的銅鑼燒豆餡不好吃,並給了千太郎一盒自制的紅豆沙。從不吃甜食的千太郎,卻被老人自制的美味豆沙餡驚豔到。在女中學生若菜的建議下,千太郎決定接納老人。

老人進店後,發現店裡的豆沙原來都是買來的。導致店裡的生意總是不溫不火,連千太郎自己都從沒完整的吃完過一個銅鑼燒。於是,老人開始教店主如何自制豆沙餡。早上天還沒亮就起床,一遍遍的沖洗,一顆顆挑選,慢慢的等待,耐心的熬煮,聆聽豆子在水中翻滾的聲音。如同招待客人一般,招待紅豆,因為紅豆都是大老遠跑來的。並虔誠的對紅豆說"努力好好工作,加油"。

《澄沙之味》:人生實苦,但人間依然值得

在很多日本電影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儀式感。電影《小森林》裡,每次吃飯前,市子都會雙手合十,說一句"いただきます!"( i ta da ki ma su,我開動了);在製作納豆糯米糰子,孩子們也會雙手合十,對著納豆說道"喜歡你變得好吃"。日本人喜歡用這樣充滿儀式感的方式,來感謝上天給予食物,感謝萬物生靈。

因為老人德江的細心,耐心和誠心,製作出的銅鑼燒,好吃到讓人想哭泣。人們紛紛議論著,銅鑼燒的豆餡變了,變得好吃了,非常感謝,實在太好吃了。小店的生意突然就興旺的了起來,不足10平米的小店外排起了長隊。男人似乎被老人的溫柔和笑容所感染,他的臉上第一次漏出了笑容。這個被金錢所累,困在這家小店,為生計疲於奔命的男人,如同溺水的人,突然抓到了救命的稻草一般。老人的出現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千太郎陰鬱的背影,拂去了他身上晦暗的氣息。

常常來做客的女學生若菜,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她騎著自行車,仰著頭,微笑著穿過種滿櫻花樹的街道,身上似乎有了光。三個人的身上有暖流在慢慢流動,內心深處的冰似乎開始慢慢融化。

突然有一天,店老闆造訪,要求千太郎趕老人離開。原來老人德江曾患有麻風病的事在外面瘋傳,傳說得這種病的人手腳會慢慢融化,直到死亡。千太郎苦苦求情,但老人彎曲古怪的手指,依然讓所有客戶驚慌不已。不得已,老人回到了隱匿在森林中的隔離療養院。

老人離開小店後,給千太郎寫了一封信,在信裡她說道:

我認為這個世間的一切 都有可以訴說的故事

即使是陽光和風

也可以聽到它們的故事

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昨天晚上 微風吹進來

吹過冬青樹的籬欄

似乎在對我說 我應該和你聯繫一下

我們想要遠離是非 過自己的生活

但有時會被這個社會的愚昧所傷害

有的時候我們必須用自己的智慧

千太郎和女學生於是決定去看她,帶著若菜的金絲雀"馬爾維"——老人答應若菜幫她照顧金絲雀。在這裡,他們第一次知道了老人的身世。老人因為身患麻風,被家人拋棄在療養院,在這裡認識了丈夫,並懷了孕,但是這裡的人不准她生育,後來她失去了孩子,又失去了丈夫,獨自一人在此生活了半個世紀。她眼泛淚光,對千太郎說,"謝謝你,店長,你對我很和善,我度過了很快樂的時光,我會沒事的"。千太郎潸然淚下。

老人德江遭受著世界的惡意,她本來有權利和理由,去抱怨去仇恨,但並沒有把這份惡意回報以世界,而是用溫柔細膩的心態去感化世界。她依然明媚地生活著,還是那個對著櫻花微笑的人。我們所說的內心強大,並不是意味著內心堅硬如剛,冰冷如鐵,或者看淡一切,麻木不仁,而是當我們遭遇了世間一切磨難摧殘,依舊心懷感恩,相信世間的美好、純真和善良,把最珍貴的東西保護完好。

故事到這裡,千太郎也吐露出了自己的身世。他曾經在酒吧打工,因為調節爭鬥,無意把一個人打殘,被抓入獄,在獄中的時候,母親去世。店老闆幫他付了賠款,出獄後他幫老闆看店,償還債務。懷著對母親的愧疚苦苦掙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而初中女生若菜則生活在單身家庭,從小缺少父愛,母親也對她漠不關心,不准她讀高中,跟她說"上學又不能當飯吃",於是她總是形單形只。

三個落魄的人,彼此惺惺相惜,形成了一段奇妙的人際關係組合:老人沒有兒子,男人懷念母親,女學生缺少父愛。每個人獲得慰藉的同時,又在不同程度上,彌補了另一個角色心靈上的空缺和遺憾。他們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都遭遇了命運的折磨;他們又是幸運的,因為有人闖入他們陰暗的世界,打破牢籠,將他們解放出來。

《澄沙之味》:人生實苦,但人間依然值得

有些時候,世界就是這麼殘酷。老人德江去世了,千太郎的小店也被老闆侄子霸佔。老人在去世前給千太郎和若菜留了一段錄音。告訴若菜,她把她的金絲雀放了,給了它自由。告訴千太郎,

"我們被生到這個世界上,去聽去看,是為了去親眼見識這個世界。正因為如此,我們不必一定要成為某個人,我們有自己生存的意義。"

老人的去世,解脫了自己,也解脫了千太郎和若菜,解開了束縛在他們身上的牢籠。在他們苦澀的人生裡,老人的到來,就像那甜膩的的銅鑼燒一樣,為他們增添了一點希望,慰藉著他們的心靈。老人讓他們得到救贖,從而有勇氣去擁抱自己想要的生活。

《澄沙之味》:人生實苦,但人間依然值得

來年的春天,櫻花再次盛開。若菜考上了高中,她穿著高中的校服,穿過櫻花叢,身上散發著從來沒有過的自信。千太郎開始在公園擺攤,臉上流淌著笑容,並勇敢的吆喝了起來。

這一次,他的眼睛裡,有了光。


參考文獻:

  1. 電影《澄沙之美》
  2. 【當你陷入絕境,就吃一口糖】. 楊時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