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技術“剪”出肉多個大黃顙魚

北方人愛吃的黃辣丁,南方人喜食的昂刺魚,其實都是黃顙魚。但是,個頭小、出肉率低、生長慢的黃顙魚著實讓吃貨們等得心急。21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中國水產科學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李凱彬課題組與該校模式動物研究所趙慶順課題組以及南京堯順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採用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培育出生長快速、肉質量高和規格大的新品系黃顙魚。這是國際上首次實現水產養殖魚類的基因敲除,該成果已發表在《水產養殖》雜誌上。

黃顙魚是一種優質高檔經濟魚類,為農業部十大重點推薦水產養殖品種之一。科研人員採用第一代基因組編輯技術——鋅指核酸酶技術,成功敲除了黃顙魚的肌肉生長抑制素(以下簡稱肌抑素)基因。

肌抑素缺失魚的性狀可通過外觀表型直接分辨。該新品系黃顙魚的肌肉組織生長高效,至30日齡時就開始出現明顯的雙肌表型,表現為頭部和背鰭之間形成兩個明顯突出的肌肉團,且隨著日齡增長而變得更加明顯。在第80天和210天時,體重分別比同胞野生型的增大27%至37%。

肌抑素基因是一個控制動物生長的重要基因。多種定向選育獲得的優良品種家養動物,如牛、綿羊和狗等都攜帶了肌抑素基因的自發突變。攜帶這些自發突變的家養動物均呈現出“雙肌”表型,肌肉含量比肌抑素基因正常的品系顯著增高。

與傳統的轉基因技術不同,基因組編輯技術實現的目標基因靶向突變和天然的基因自發突變相同,均體現為在基因組水平上缺失或增加了幾個核苷酸,其對基因的影響遠比人們可以接受的包括雜交育種、輻射育種及太空育種對物種基因組的破壞要小得多。(記者張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