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二中:劉翠萍和二十二條軍規

開欄語:

孩子成為“天之驕子”是人們熱衷於談論的故事——他們天賦卓越,成績彪炳,他們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是寵兒,是聚光燈籠罩的那部分人。

但那些平凡而努力的孩子才是默不作聲的大多數。他們來自普通家庭,身處名不見經傳的學校,歷經平凡,正度過談不上波瀾壯闊的青春。

這一次,我們聚焦這些沉默的大多數。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存在的線索組成了我們目所能及的社會。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小人物”逆襲的故事同樣動人。要知道,阿甘最後跑在了前方。《阿甘正傳》告訴我們,能不能成為傳奇不重要,重要的是奔跑,一直奔跑。

這一策劃記錄的是來自吉林二中的師生們。

每個人的青春歲月都值得被記錄。


吉林二中:劉翠萍和二十二條軍規


文丨十里 圖片丨西政

不要帶手機,不要遲到,不要扣分,不要不講究個人衛生,不要使用物品後亂放,書桌堂一定要整潔——前提是,如果你是吉林二中2018級1班學生的話。

如果你違反了其中一條,需要看看班主任劉翠萍女士怎樣定奪。

在外人眼裡,劉翠萍是“嚴師”的標準樣本。她在班裡看上去有些嚴肅,鏡片後面的眼睛會一直在審視孩子們的異動;當然,教室後門也會出現她的行蹤,為了不讓溜號的孩子們發現,她肯定不會穿著帶跟的皮鞋;課任老師上課時,班級內的“異響”她會格外在意;實際上,班主任真正的威嚴還體現在班級之外,她會不間斷地分別和班裡的所有孩子談話,一個都不會落下——如果某位學生的“異常”特別明顯,班主任還會給予特殊照顧,可能會陪其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劉翠萍是吉林二中文科一班的班主任,她不會允許自己以及學生有任何鬆懈。

劉翠萍不反感大家對她嚴厲的評價。但她也絕對不會缺少愛心和幽默,她也會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畢業後孩子們回來看她也總愛與她一起回憶曾經的點點滴滴。為了美化班級環境,她會讓她的班級總是鮮花盛開。

實際上,如果你能換位思考一下,瞭解她處境,你會發現,她的嚴厲近乎是必然選項。

她必須要這樣做。


吉林二中:劉翠萍和二十二條軍規

手機

劉翠萍當班主任13年了。從2010年左右開始,她意識到應把手機視為大敵。她和同事不約而同的看法是,如果不加以干涉,“大學可能一個都考不上”。

她的經驗是,成績波動最大的那些孩子,幾乎都與沉迷手機有關。社交軟件、遊戲、網劇深度影響著00後們。

看過本文前面的描述,你可能認為劉翠萍是“暴君”一樣的存在。她卻認為,她是用制度和紀律約束學生,而非自己嚴厲的氣場或強勢性格——制度就是制度,是用來遵守的——你也可以把其想象成“第二十二條軍規”。

典型的例子是,每一批高一學生在入學時,她都會詢問每個孩子是否配備手機。“哎呦,我的班級可不允許帶手機呀”。如果孩子同意她的要求,會在登記表上確認。而後,她也會詢問家長的意見,而後也會簽字。

劉翠萍從不會主動搜查孩子的手機。但如果因手機引發了什麼事端,後果顯而易見。

理論上,劉翠萍可能會按照過去幾年來的做法來施以懲戒——手機在她那存放至高考前夕。

現實卻是,智能手機的普及是社會趨勢,一味強硬只會適得其反。

劉翠萍的做法是,讓孩子們自己管理自己。用制度幫助孩子們戰勝“心魔”。

班級裡放置一個收納箱,全班再選出一位行事剛正不阿的同學負責保管。

於是你便看到:每天早上,走讀的同學們帶手機的會把手機放入收納盒,放學時再取出。而住宿生怕漏接電話,還可以把手機寄存到老師那。

當然了,任何事情都會有例外,總有孩子心存僥倖。劉翠萍會將手機沒收,臨到考試前夕會找孩子談話:手機很貴重,父母買給你,是因為愛,兩年之後手機可能也貶值了,現在你有一個把手機贖回來的機會……

機會是,劉翠萍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和表現,要求其考試名次進步。目標達成,手機返還,但絕不能再違反班規;目標未達成,一切免談。

劉翠萍發現,未達成目標的孩子從不開口求情。孩子們明白,制度是用來遵守的。

實際上,等待他們的有很多規則。


吉林二中:劉翠萍和二十二條軍規


規則

劉翠萍面臨情況堪稱窘迫,學生入學時中考成績普遍不高。這意味著,每個教師都喜愛的“夢幻班級”不會出現。而在劉翠萍眼裡,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只是有些孩子有先天優勢,另外一些孩子可以 “後發制人”,同樣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

成績從何而來?還是要依靠制度和習慣。

如果把2018級1班的班規整個體現出來,可能要打滿一整張A4紙張。

其中包括但不限於:從學習到生活都會有很規範的要求。比如:使用後的備品一定要擺放整齊,每一樣備品都有固定的擺放要求;地上絕不可以出現垃圾、雜物;門、窗之上不準有手印;窗臺不能有灰塵;個人物品從書本文具到水杯的擺放也都有嚴格的要求。

上述要求還輔以小組積分評比制:每個項目都有積分,全班的6個小組每週一次評比,排名最後的一組要清理一週室外擔當區。

一個小組兩次排名墊底,小組就要內部整頓,小組長要換人;如果幾個小組達成默契,試圖排名並列則由加分制打破,考試、作業、紀律狀況出現的加分會讓名次出現變動。

按照劉翠萍的預計,孩子們大概需要一個學期來適應這些規則——畢竟,大多數孩子談不上有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不過,孩子們還是在規則的約束下,展現出了極具韌性的一面,他們用時兩個月會適應這些規則。

“他們原來都是在初中學習中等偏下的孩子,但是他們現在不一樣了。佐證是,在學校的各類活動中,他們認為自己是一班劉翠萍老師的學生,理應做的更好。


吉林二中:劉翠萍和二十二條軍規


成本

教育做得更好談何容易。這是一件漫長而波瀾不驚的事。習慣不會自發形成、能力不會自然提高、班級幹部不會自己成長、班級不會自動和諧。

劉翠萍認為,除了用心和堅持,沒有別的竅門。這一學期以來,她會每天都是早晨6:45左右到校,晚上都是8點甚至9:30分查寢之後方才回家。

部分學生承認,規則只是一方面,老師付出的多,他們也不能讓老師失望。

有的孩子學習退步,劉翠萍找其談話時還未開口,對方便承認:老師,我最近有些放鬆,或玩手機玩得多,有點管不住自己。好,那劉翠萍也會找上家長,雙方合力幫其改正。

2018級1班的孩子們不知道的細節是,他們嚴厲的、但又很通情達理的班主任在此前的13年也是如此度過。

2009屆的一位女同學因家庭困難要退學,劉翠萍資助她到畢業;2015屆的某“問題少年”中考僅打377分,與母親的關係更是劍拔弩張,劉翠萍做了無數工作,其畢業時不僅與母親和解,高考還以522分的成績考入吉林師範大學;2018屆畢業班部分孩子心理素質不好,高考的前一天晚上早早就要睡覺,這可能導致他們在考場犯困,劉翠萍知道後,想出了讓孩子們在班級群搶紅包比賽,緩解緊張情緒,一個小時,劉翠萍老師發出去幾百元錢。孩子們的情緒調動起來了,她又對孩子們說:去“磨磨槍”吧,明天好自信的上戰場!

奇蹟不會總是發生,但平凡人的努力足夠讓人驕傲。對劉翠萍來說,時間緊迫,她希望奇蹟和好運也會降臨在這批孩子身上。

而對於這些孩子來說,高中生涯可能又會那麼難忘。作為芸芸眾生般的平凡群體,他們在這裡學習,在這裡奔跑,也在這裡收穫友誼。

但他們要從養成習慣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