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事要自己拿主意?

為什麼做事要自己拿主意?

(人要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決策)

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總有很多人會給你提意見;大多數人會猶豫,且多數情況下會採取別人的建議;如果這個建議是親戚提出來的,那麼大概率會被採納;然而現實中我們發現往往聽從別人的意見,結果最終都不怎麼好,自己不滿意。因為他們的頭腦,成了他人思維的跑馬場。

那麼為什麼要自己拿主意呢?

只有你對自己的情況最清楚,尤其是一些沒有說出來的理由,比如財力、初衷,因此只有自己做出的意見最合理、和諧。

他人並不知道你的隱蔽狀況,提的意見往往站在他們的角度,是個人觀點,且往往未加精密思量——有誰會在他人的事情上深思呢?他們僅憑經驗,並且只是自己覺得好罷了,風險卻要你承擔。想想看爺孫騎馬趕集的故事就是如此,是騎也不是,不騎也不是;一個人騎不是,兩個人騎也不是。

意見太多,自己往往不知道怎麼做了。

事實證明,不加思考接納別人意見,往往導致不愉快的結果;或偏離初衷,或者使自己財力拮据,以及其他等等,總之有苦自己吃。

尤其要注意親戚提的意見

為什麼做事要自己拿主意?

(尤其要注意親戚提的意見,最容易使人改變主意)

親戚們提的意見往往出發點是好的,而且極其熱心,由於信任,人們會覺得自己可能沒有思慮周全,於是便常常全部採用。

但是如果你思慮比較周全呢?

一個正確的決策並不是A+B+C+D+——,而是A×B×C×D×—;即關注因素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總和;如果只關注總和,最後會花費越來越大,請看一個故事:

某人覺得上班走路有點累,想去買輛自行車,結果去了一看,要2500塊。

旁邊的人說,2500都掏了不如加點錢買輛電動。遂問電動車價格,3500,

決定買。卻被告知不如加點錢買小踏板摩托划算。於是看摩托車,4000,

決定買。又被告知說小踏板不安全,不如買大摩托。於是再看。大摩托要6000,

決定買。挑來挑去。發現看上眼的居然靠近1w。

為什麼做事要自己拿主意?

不料聽說1w可以買個2手車。於是改作買車。挑來挑去,2手捷達要將近3w,

決定買。可是隔壁奇瑞的說3w可以買他們的新車了。遂改買奇瑞。上去一坐,有點擠,不要緊。加錢換a3,覺得車子矮。又去看瑞虎。下來一算10w多。

不如不買奇瑞買合資的。看上polo。被告知簡配。去訂高爾夫。人說加價。一咬牙,決定買crv。反正和高爾夫價格差不多。結果聽說途觀好像也是那個價格左右。遂去看途觀。不料看中了新passat。決定買。一算價格,似乎可以買奧迪,於是又反悔去看奧迪a4。結果路過寶馬4s店看到了3系,遂改選3系。前前後後看完決定買時一算,要30w左右。

不禁又想買suv車型。於是到了隔壁雪佛蘭去看科帕奇,看完覺得牛逼想買。門口卻開過一輛jeep指南者。一問價格差不多。改!去jeep店,快訂車時碰到熟人。看熟人開著福特銳界,眼紅要買。去了一問,40w,

ok!準備掏錢。又一想,媽的都40w花了。不如加點錢一步到位買路虎?於是去看極光。對外形滿意,決定買。諮詢單位司機,被告知越野性能不如普拉多,價格只差9w。好!買普拉多!去豐田。看了普拉多覺得醜,媽的咬牙買蘭德酷路澤4500!最後100多w。

我靠,不買suv了。買寶馬7!。。。。一番折騰。最終買了輛勞斯萊斯。提車,開心的不得了!上去一坐才想起來,駕照沒學!媽的,我是來買自行車!....

為什麼做事要自己拿主意?

別人的意見也不是一點不可信,但關鍵是必須經過你腦子的過濾——即必須經過你的思考,之後再決定取捨,要符合你自己的情況,不離本心。

提高決策能力,就一定要提高自信心,而提高自信心的關鍵是提高思維能力。

一切愛聽別人意見的,都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

一個人思維能力差,那麼就無法取捨;決策的取捨依靠的是事物之間的關係,而且是系統關係;這對思維能力要求是比較高的。正是這個原因,思維能力差的人往往人云亦云。

要把事情做正確,要自己拿主意,而不是最終都讓別人做了主,後果卻自己承擔,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