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木雕產業扶貧放異彩

“雕得金龍騰空舞,刻出雄雞報五更,鑿成百鳥枝頭唱,鏤花引蜜蜂,阿咿喲……”一首傳統白族民歌,唱出了劍川木雕技藝的精湛。依託木雕這一特色產業,劍川縣以市場為導向,加強規劃引領,突出典型示範,實施品牌戰略,努力將“指尖絕技”轉化為“指尖經濟”。2019年,全縣木雕產業實現產值4.74億元,同比增長11.8%,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360多戶1200多人,木雕成了當地的“增收產業”和“致富產業”,成為引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中堅力量。

劍川木雕產業扶貧放異彩

劍川木雕

精雕產業 擦亮“金字招牌”

為擦亮“劍川木雕”這塊“金字招牌”,讓古老的木雕產業重新煥發生機,在脫貧攻堅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劍川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將木雕產業作為促進當地經濟增長和群眾增收的支柱產業來培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培育新型主體,強化龍頭引領。發展了以興藝木雕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國藝木雕有限公司、宏盛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金達有限公司、獅河木雕協會等龍頭企業為主的一批新型經營主體。通過“黨支部+公司+協會+基地+木雕戶”模式,既推動木雕產業飛速發展,又帶動大量周邊群眾就業。目前,經全縣合理整合後,全縣1500餘經營戶中,木器木雕工商登記私營企業、個體經營戶有199家、古建公司95家,已有4家規模以上企業。木器木雕產業從業人員達21000餘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0多戶1200多人,月收入3000到4000元左右,木雕產業已經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細分品種品類,提升聚集效應。劍川全縣8個鄉鎮均有木器木雕加工戶和從業人員,多集中於甸南鎮、金華鎮,按產品區分成甸南鎮獅河、回龍、天馬、朱柳4個專業村和金華鎮新仁、文榜2個專業村,獅河村以生產格子門窗類為主,回龍村以掛屏、茶盤等工藝品類為主,天馬村以裝飾件、貴重木雕等工藝品類為主,朱柳村以傢俱類、工藝品類為主,新仁村和文榜村以傢俱、古建、格子門窗為主。產品專業化提升了產業聚集效應,帶動了周邊村落大量農村貧困富餘勞動力從業,獅河等木雕村整村收入遠高於其他農業村,帶貧益貧效果明顯。

細琢市場 做活“指尖經濟”

瞄準國內外市場,準確進行市場定位。劍川縣在吸引旅遊業信息流的同時提高品牌知名度、在實施品牌引領戰略的同時走集約化和品牌化道路,逐漸提高短期市場的佔有率;長期市場定位鼓勵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劍川木雕旅遊產品的出口,鼓勵有條件的龍頭旅遊企業通過海外聯合經營、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積極傳播劍川文化,開拓國際市場。

拓寬銷售市場,電商平臺全鏈條推動產品市場化及產業化。藉助大理州旅遊大數據設備、一部手機遊雲南、劍川電子商務平臺及2188網絡銷售渠道,建立劍川木雕等非遺產品的購物平臺,在網絡平臺實時推送劍川木雕等優秀傳統工藝品、木雕家具、創意木雕作品,實現群眾增收致富、企業盈利的良好態勢,積極推動劍川全域旅遊發展、木雕產業發展及經濟社會發展。通過行業聯合指導、非遺人才培養、非遺時尚產品打造、電商公益售賣等舉措,探索出一條“電商+非遺+扶貧”的非遺扶貧新經濟特色化路子,在精準扶貧的同時實現非遺活化傳承,創新踐行電商精準扶貧。

廣育人才 帶動“匠心傳承”

“走出去、請進來”,培育能工巧匠。劍川縣高度重視木雕人才培育工作,先後與中央美術學院、雲南技師學院、大理大學等一批高校,簽訂了劍川木雕人才中長期培養協議。依託與中央美院對口幫扶戰略合作協議,和雲南大學“縣校合作”等機遇,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組織開展美術工藝、工匠技藝、農村實用技術等方面的專題培訓。

助推殘疾人“居家就業”。鼓勵動員各企業、木雕協會加大對貧困勞動力和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培訓力度,進行殘疾人木雕技能培訓,開創殘疾人“居家就業”。開辦每期30名學員的殘疾人木雕技能“定向性”培訓班,受訓學員可直接留下就業,也可回家雕刻加工,再由廠方驗收後進行統一組裝、統一銷售,為殘疾人實現“居家就業”創造條件。

助力“三區三州”共同富裕。針對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有豐富的木材資源,獨龍族群眾希望“變柴為寶”但又缺乏開發技能的實際,2015年,在大理、怒江兩地黨委、政府的積極協調下,劍川縣依託木雕藝術師資力量,通過舉辦培訓班的方式,為貢山縣43名獨龍族、傈僳族、藏族、怒族學員等學員舉辦了為期3個月的木雕技藝培訓;2016年至今,劍川縣與雲南技師學院合作,先後在迪慶州維西縣高泉村開展4期木雕扶貧培訓班,累計培訓學員162名,實現“培訓一人、轉移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讓傳統木雕技藝成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脫貧致富的重要保障,變外部“輸血”為內部“造血”,帶動怒江、迪慶同胞脫貧致富。

雲南網通訊員 蘇金泉 蘇春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