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趴睡窒息:想做一個好母親,能讓人變得多麼瘋狂

作者:八段錦,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係,關注我就對啦~

嬰兒趴睡窒息:想做一個好母親,能讓人變得多麼瘋狂

4月16日,一位媽媽向付費睡眠引導群求助,她之前在這家機構學習訓練嬰兒“趴睡”,但是孩子一直哭,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辦好。

她上傳了監控視頻,3個月大的嬰兒在那兒撕心裂肺地哭,看得出她還在努力蠕動著,但是根本翻不動。

群友說,引導老師說不是大哭就不干預。2小時後,這位媽媽在群裡說孩子嘴唇發紫,已經窒息。

孩子就這樣沒了。

網上隨便查一查,就能發現大量“趴睡”和嬰兒猝死相關的信息,這位媽媽卻輕信打著“中美雙博士”的育兒博主,宣傳在美國幾十年前就不被提倡的做法;

從發現問題到孩子死亡中間有兩個小時,孩子哭成那樣,甚至都流血了,她有時間上傳視頻、向不靠譜的“專家”求助,卻沒有想到抱起自己的孩子看一看……

罵這個媽媽很容易,但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媽媽們這麼熱衷於“科學育兒”?

哺乳動物生來就會做媽媽,本能可以幫助它們讓孩子遠離真正的危險,識別出孩子遇到危險時發出求助的聲音,並在第一時間拯救孩子,這是生命得以延續的根本能力。

究竟是什麼讓一個文明社會的母親,還不如一個低等哺乳動物?

八段錦今天不想再指責一個剛失去女兒的母親,我更想說的是,想做一個“好母親”的壓力,絕對可以讓人變得愚蠢而瘋狂。

嬰兒趴睡窒息:想做一個好母親,能讓人變得多麼瘋狂

01 做母親,首先是一種巨大的創傷

除了心理學家,沒有人會對你說,生孩子是母親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創傷

我在看到小男人的那一刻就忍不住哭了,醫生等了一會兒,實在受不了了才制止住我,說你要再這樣,就縫不好了。他問我是激動的嗎?

我感覺不完全是,但當時也說不清到底是什麼。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那可能也是一種創傷後的反應。

這個我小心翼翼帶了9個月的“貨”,為他吐了好幾個月、剪掉多年長髮導致經常做噩夢、產前一個月因為胎動變少和提醒我有“死嬰”這回事的某女絕交……

小男人就這樣閉著眼、大哭著橫空出世了,以這種方式提醒我,我真的是個媽媽了。

如釋重負,又悵然若失。

他和我,都要面對突然的分離、進入一個全新而又陌生的世界,而我們,準備好了嗎?

這次相遇充滿了喜悅,也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憂慮,伴隨著身體的疼痛、情緒和荷爾蒙的爆發。

根據中國精神科醫師協會2017年的統計,有50%~70%的女性都會在生育後出現抑鬱傾向,最終發展成產後抑鬱症的幾率約在10%~15%。

每10個產婦裡就會有1個會遭遇產後抑鬱症。你看到的虐待、疏離、冷漠,也可能是因為媽媽已經出現了問題。

嬰兒趴睡窒息:想做一個好母親,能讓人變得多麼瘋狂

產後抑鬱的女性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她們通常和父母的關係有問題,或者是童年有些問題,她們自己可能也沒有得到父母很好的照顧。

也許,她們根本就想回避自己當孩子時的感覺,因為那並不總是美好的。

成為媽媽,可能會讓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恐懼、自卑、悲傷和不安全感重新浮現出來,摧毀新媽媽對撫養孩子的信心。

沒有被好好愛過的女孩,當媽媽就是個巨大的“坑”。所以,她們會寄希望於外界的幫助、專家的引導,拒絕相信自己的本能

從醫院帶小男人回家的那個晚上,我像是經歷世界末日一樣,死盯著終於在嬰兒床裡睡著的小男人發呆。

沒有人告訴你,每一件別的媽媽做來最簡單的事,輪到你自己身上,完全是兩碼事。

有的媽媽會為孩子每一件小事都特別擔心,引發“廣泛性焦慮”

還有一些媽媽和訓練趴睡的媽媽正相反,因為聽說嬰兒會在睡覺中被壓住停止呼吸,每個晚上都要查看嬰兒好幾十次,形成“對嬰兒猝死綜合症的恐懼”

我書架上擺著厚厚的《斯波克育兒經》,一本美國兒科醫生寫的書,但根本看不太懂、用起來也不那麼順手好嗎?!

這時候要是有個循循善誘、看起來非常自信的“專家”告訴我“趴睡”最好的話……

現在你知道了,為什麼我會在小男人一歲多時去學心理學。不過去了才知道,心理學一樣會坑人的。

嬰兒趴睡窒息:想做一個好母親,能讓人變得多麼瘋狂

02 父母要理性,愛不是必須的?

關於育兒,一度最流行的理論是,父母不需要提供愛連孩子生病,父母都不被允許陪護,只能在醫院門口把孩子交給護士。

整個社會都對父母對孩子的愛嚴防死守,生怕母親的“溺愛”會讓孩子過於黏人,長大以後沒有社會競爭力。

培養孩子的“獨立”,成為壓倒一切的需要。大多數人都相信,沒有情感的理性,才是最合適的教養方式

數十年後,一位華人女子用類似的方法把女兒們都送入哈佛耶魯,引起了崇尚自由的現代美國社會的震驚,但這套東西根本就是從他們那裡來的。

1928年,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他提倡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和塑造。

“哭聲免疫法”就是訓練小嬰兒自己睡覺。哭的時候就讓他哭個夠好了,什麼時候他能明白哭也沒人理,就不會哭了,也會自己睡覺了。

因為“穩準狠”的效果,他給眾多為孩子難以管教而煩惱的父母帶來了“福音”,改變了美國整整一代甚至數代兒童的教養方式,直到現在還有深遠的影響。

但是,華生提倡的教養方式,和把孩子放在孤兒院裡有什麼區別呢?

《簡.愛》中提到過,能從孤兒院存活下來的孩子,都被訓練出相當強的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但早在1760年,一位西班牙主教就說,保育院的兒童不愁吃穿,卻常常死於哀傷過度

嬰兒趴睡窒息:想做一個好母親,能讓人變得多麼瘋狂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李維把孤兒院孩子的狀況,稱為“成長遲滯”沒有充滿愛意的身體接觸和情感交流,再怎麼訓練,孩子也不可能長成一個健全的成人。

長期的絕望和憤怒,甚至能讓好不容易活下來的孩子,成年後的人際關係也徹底崩塌,華生的孩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大兒子不願意繼承華生的衣缽,轉而學習精神分析心理學。但是,童年的痛苦太深,學習心理學也沒能挽救他。

他多次自殺並最終在三十多歲時,親手毀掉了父親“塑造”的生命。

不要笑話一個聽信“邪教育兒法”的媽媽,從人類的發展來看,你現在深信不疑的“先進理論”甚至“心理大師”,過些年再看也可能變成可笑的“邪教”。

嬰兒趴睡窒息:想做一個好母親,能讓人變得多麼瘋狂

03 父母的最大價值,是培養孩子的“健康自戀”

二戰之後,心理學家鮑爾比針對歐洲地區無家可歸的孤兒進行研究,證實了兩個結論:

情感的飢渴確實存在;

愛的撫觸和生理上的滋養同等重要。

鮑爾比的理論徹底顛覆了當時流行的傳統觀念和華生備受推崇的育兒理念,在當時很不受歡迎,他甚至被逐出了“英國精神分析協會”。

儘管如此,鮑爾比卻堅信,應該從情感依戀的角度去理解愛。他反對為了追求“獨立”就徹底否定必要的依賴。

他認為依戀就是“有效的依賴”:如果能學會尋求他人情感的支持,人的一生都會充滿能量。

鮑爾比的理論,後來被哈洛著名的猴子實驗證實。即便是猴子,沒有依戀,也會出現某種“精神問題”。

《童年之謎》的作者羅尼.索蘭認為,父母最根本的價值,是培養孩子的“健康自戀”。

健康自戀,就是既能欣賞自己,又不會只在乎自己。自戀是我們保證安全感和在受到外界傷害後,還能維持完整人格而不會發展成精神病的必要條件。

愛和獨立,根本不是對立的,反而是互相促進的。而培養健康自戀的兩個過程,正好說明了這個問題。

第一個過程是,在孩子小的時候(0-3歲,特別是0-6個月很重要)充分回應他的需要,建立安全依戀。

嬰幼兒缺乏獨立的能力,他們只能藉助於照顧者(一般是父母),來實現必要的功能;他們對自己的認知也要藉助於父母。

如果被關注和愛,孩子會感到“我很完美”;如果不被愛,她們會認為“我很糟糕”。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格障礙的形成通常發生在3歲之前,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回應和關注,自戀被徹底摧毀了,就會導致人格出現問題。

我曾經在一堂心理課結束時去問老師,我總是忍不住想去擁抱和親吻孩子,但他是個男孩,會不會太多了不好?

老師盯著我慢悠悠地問了一個問題,我這輩子也忘不了。

他說,“多少算多呢?”

根本不懂什麼是“多”的母親,卻總是在擔心愛太多了。

嬰兒趴睡窒息:想做一個好母親,能讓人變得多麼瘋狂

而第二個培養健康自戀的過程,是在孩子慢慢長大,已經和父母建立了穩定的依戀時,“訓練”獨立的時機這才是真的來了。

父母可以允許孩子獨自去承受某些來自於外部世界的挫折,而不是事無鉅細及時提供幫助。

有健康自戀的孩子,既能依戀父母,也能放心大膽離開父母,承受挑戰和打擊。

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也相信父母,遇到困難可以求助;孩子要想長大,就要在自戀不斷受挫和修復中,拋棄“玻璃心”,培養出更強大而健康的自戀。

嬰兒趴睡窒息:想做一個好母親,能讓人變得多麼瘋狂

04 唯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育兒真理,是愛和依戀

前段時間,遼寧省葫蘆島市有一對母女跳海輕生。

民警趕到現場,看到一個年輕的母親,正拉著10歲的女兒往海里走,怎麼勸說都阻止不了。最後是4個民警一起出手,才把這對母女拉回到了岸邊。

原因說來你都不敢相信,因為女兒不好好上網課,還總和媽媽吵架,這位媽媽一氣之下,就把女兒帶到海邊,用跳海來嚇唬她。

如果這只是個別現象,應該責怪的是那一兩個人,如果很多人都瘋了呢?

用瘋狂的方式訓練孩子,也許不是因為不愛孩子,而是完全喪失了天然的指引,想做個好媽媽就變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這並不僅僅是某個母親的錯。

現代母親們,被越來越多的壓力折磨得無所適從,她們需要更多的支持、關愛和理解,就像她們的孩子一樣。

比起生理和心理的變化,社會觀念帶來的影響以及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才是更可怕的。(詳見“”)

但是,媽媽們也不必太過焦慮,要相信你自帶的力量。

沒有人敢說自己的育兒理論就是對的,唯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只有人類最樸素的愛和依戀

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抓捕一個窮兇極惡的罪犯的故事,一大堆警察來抓人,罪犯正要開槍反抗的時候,他的母親進來了。

這個罪犯看到母親就放下了槍,乖乖和警察走了。事後犯人對那些警察說,“要不是我媽,你們全都死了。”

從無數個人格障礙者、精神疾病患和最兇殘的罪犯身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可以犯任何錯誤,但只有摧毀孩子的依戀,很難再有機會彌補。

愛與被愛、感到幸福的能力,都是健康自戀的結果。母親傾盡全力的養育,就是讓孩子能夠順利離開你的時候,還會因為想著你而充滿力量。

一個孩子只要童年時得到過父母的愛,一個母親(父親)只要讓你的孩子感到你愛他,人生就會有希望。

嬰兒趴睡窒息:想做一個好母親,能讓人變得多麼瘋狂

.END.

參考資料:

羅尼.索蘭《童年之謎》

蘇.約翰遜《依戀與親密關係》

查看更多:

北大心理教授:優秀孩子都病了?別把學校變成精神病院

70%的抑鬱症源於青春期,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13個危險信號

最強大腦蔣昌建自曝患重度焦慮症:太自律的孩子更讓人擔心

嬰兒趴睡窒息:想做一個好母親,能讓人變得多麼瘋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