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學生返校在即 校園管理模式全程覆蓋常態化防控

上海高校學生返校在即 校園管理模式全程覆蓋常態化防控

央廣網上海4月2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唐奇雲)隨著4月27日上海高三年級、初三年級即將返校復學,各大高校學生也開學在即。高校校園如何適應疫情防控要求、保障學生健康?記者今天(23日)前往華東師範大學與華東理工大學一探究竟。

上海高校學生返校在即 校園管理模式全程覆蓋常態化防控

學生返校需依次進入體溫檢測區進行檢測(央廣網記者 唐奇雲 攝)

經校門口隔離通道入校,入校時須佩戴口罩,出示本人“隨申碼”綠碼,刷校園卡驗證通過,前後間距一米排隊依次進入體溫檢測區進行檢測,體溫值正常的學生直接入校……這是華東師範大學中北校區的學生返校流程。據介紹,返校學生須如有體溫值過高的學生,立即引導其至留觀點休息,由校醫院醫生進行二次測溫,顯示正常後再入校,確實發燒的學生由校醫院跟蹤處理。執勤人員穿戴防護裝備,對體溫檢測區域進行全面消毒。校醫院制定了詳細的校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處置方案,製作張貼《校內發熱人員應急處理流程圖》,簡單直觀,便於操作。

在華東師範大學學生宿舍內,校方為首批返校的畢業生和高年級學生準備了疫情期間住宿小貼士,併發放口罩、溫度計、酒精棉球等防疫物資。據介紹,首批口罩存量達50萬隻,可為全校師生持續供應兩週。學生返校前,學校學工部門和後勤部門還將聯手徵詢同學們的需求,在網格化管理架構下,宿管阿姨和住樓輔導員們根據學生“下單”需求,提供為宿舍通風、曬被子、清理易腐食品物品或垃圾、代取物品進行郵寄快遞等各類“暖心”服務,爭取讓同學們返校就能安心入住。

上海高校學生返校在即 校園管理模式全程覆蓋常態化防控

華東師範大學為返校學生準備的防疫物資(央廣網發 安琪 攝)

記者瞭解到,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情況,華東師範大學力求做到“一生一策”。針對畢業年級學生、有/無重要科研任務的非畢業年級研究生、非畢業班本科生等不同類型,根據學生所在地區(在滬/不在滬等),分十大類研究制訂學生分批分次返校方案和要求,並建立了線上申請審核機制。學校以“返校前、返校中、到校當天、返校後”四個不同階段的具體要求和建議,與學生提前溝通,確保返校前身體狀況良好、返校中做好各項防護、返校後安全平穩。

本週六(4月25日),該校還將舉行首場針對學生返校的疫情防控模擬演練,進一步落實各部門聯防聯控,確保學生返校後的各項防疫工作萬無一失。

上海高校學生返校在即 校園管理模式全程覆蓋常態化防控

高校校醫院展示部分防疫物資儲備(央廣網記者 唐奇雲 攝)

3月26日,召開師生集中返校準備工作培訓會;4月2日,在奉賢校區開展首場疫情防控應急處置演練;4月16日,在徐匯校區開展第二場疫情防控應急處置演練……為應對學生集中返校帶來的挑戰,華東理工大學已開一系列準備工作,檢驗學校集中返校工作預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升疫情防控應急處置水平,為學生集中返校做好充分準備。

記者在華東理工大學徐匯校區第一食堂看到,食堂外使用一米線圍隔,師生排隊進行體溫監測後方可進入食堂,食堂內外均設置有醒目標誌,引導師生到指定樓層取餐。每層單進單出,由工作人員在取餐通道前維持秩序,分批放行,控制食堂內人數。據介紹,疫情防控期間,華東理工大學將延長食堂供餐時間,師生將在指定食堂就餐,一定時間內以打包方式為主;進入食堂實行體溫監測,規定各食堂樓層出入口,師生排隊保持適當距離。食堂環境進行嚴格消殺,把控原材料和製作過程,並不斷加強營養搭配。

上海高校學生返校在即 校園管理模式全程覆蓋常態化防控

華東理工大學徐匯校區第一食堂內引導標誌醒目(央廣網記者 唐奇雲 攝)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線上開課期間,3萬多名華東理工大學師生居家通過華理自建的“多層次信息化學習平臺”,以及超星學習通、智慧樹、中國大學MOOC、華文慕課、學銀在線、Zoom、釘釘、微信、QQ等多個校外平臺共享1723門次本科生課程、406門研究生課程。學校還向本科生開放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共享平臺,7800餘名學生利用該平臺進行學習。學校同時組織學生通過MOOC、觀看視頻等線上形式進行實驗預習,為線下實驗做準備。為保障線上教學、學習的順利開展,學校發放流量補助44.53萬元,並與三大運營商溝通,為上網課的學生贈送總計8380T流量。此外,學校還全面排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其家庭情況,及時發放臨時困難補助,發放金額達17.65萬元;成立以11名專、兼職心理諮詢師組成的心理戰“疫”團隊,提供心理諮詢及輔導服務;開展學習戰“疫”、閱讀戰“疫”、運動戰“疫”、美育戰“疫”系列專題活動100餘場;學校、學院分批看望留校學生,送上生活禮包、水果等慰問品,併為留校學生髮放口罩、體溫計等防護用品。

來源:央廣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