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亂吃亂咬,什麼都塞到嘴巴!爸媽該如何應對口腔期?

寶寶為什麼喜歡咬東西呢 ?

心理學觀點

依據佛洛伊德人格理論,人格發展的五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即是0-1.5歲的口腔期。這時的寶寶會以口腔刺激來得到滿足,像是吸吮、咀嚼和吞嚥等活動。若此時禁止寶寶的口腔活動,可能造成未來負面人格的產生。像是我們常聽到的咬指甲、吐口水、構音不清晰、大量的吃零食、抽菸酗酒等行為,以及過度退縮、過度依賴或生活潔癖等人格,都可能跟寶寶的口腔期沒有好好發展有關。

感覺統合觀點

胎兒的感覺系統裡,觸覺系統是最早發育出來的,遠早於視覺和聽覺,也是出生寶寶最依賴的感覺訊息,對於安定情緒和建立安全感依附關係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從孕婦在超音波檢查時,有時就可看到寶寶在吸吮自己的小手來得到滿足和安全感,但很多爸媽常在寶寶出生後,禁止孩子吸吮他的大拇指?就臨床醫學來說,吸吮會關係到舌頭及口腔肌肉運動的整合,刺激周邊肌肉的發育,甚至乳牙、恆牙的發育。另外,嬰兒時期吸手指也是象徵智力發展的開端,因為孩子透過吸手指,學習到手指與手掌分化,手眼協調及本體覺快速發展。

人的身體觸覺分佈的區域,以手、唇舌和臉部最為豐富,也因此當小寶寶在探索這個花花世界時,會喜歡把東西用手抓起來摸摸看,再用嘴巴嚐嚐看咬咬看,由這些觸覺感官來得到滿足且同時認識這個東西的外觀和質感。寶寶3-5月時,就會注視自己的手,把玩和吃自己的小手,從此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到寶寶6個月開始,往嘴巴塞東西的行為會更加頻繁,因為這時寶寶的雙手開始能較準確的抓取物品,也能坐起來看到更多的外在環境,也因此寶寶好奇心會更明顯,想把每個東西都吃看看。所以,我常建議家有小寶寶的家長,將東西清潔乾淨就好,請輕鬆看待孩子把東西都塞嘴巴吧


如何面對寶寶的口腔期需求?


此階段的寶寶正處於添加副食品時期,也至處於長牙時期,建議爸爸媽媽,只要把握這個重要時期,適度的滿足吸吮需求、循序漸進提供副食品和足夠的親子陪伴時間,就能讓口腔期的寶寶感到快樂又健康。

以下潛力種子將提供您寶寶戒奶嘴與口腔期的三大訓練法則!


1、適度滿足寶寶需求

喂母奶的媽媽,親喂的時間要足夠(很多媽媽會限制孩子吸吮允的時間,這應該由孩子決定)。喝配方奶的寶寶,奶嘴開口不要太大,讓寶寶可以慢慢吸吮。長牙時期,提供材質安全可咬的玩具或固齒器來滿足寶寶咬的需求。

若1歲以前有吃安撫奶嘴或偶爾吃手習慣,不用過份禁止。雖然寶寶總喜歡咬大人認為不能吃的物品,如書本和衛生紙,請不要過分嚴肅禁止寶寶,只要不是太危險的物品或太小容易吞下的玩具,就不會造成危險。

2、適時的提供副食品或調整的食物硬度


建議4-6個月開始提供副食品,除了營養上的考量,其實最重要的是提供和滿足寶寶口腔活動的經驗,減少口腔敏感或刺激不足問題。因此爸爸媽媽不要過晚才開始接觸副食品,因為這是面對口腔期寶寶最好的口腔觸覺刺激和經驗,同時也讓寶寶可以學習咀嚼和吞嚥,建立日後飲食好習慣。

另外,隨著孩子年紀成長和長牙後,也不要一直只提供流質和泥狀副食品給寶寶,要試著提供半固態或固態食物讓寶寶練習咀嚼。1歲多以後的孩子,也要開始練習吃點硬的食物,來增加咀嚼的機會,如飯及一些水果切片,2歲後的孩子,應該多半能吃成人飯桌上的食物囉!而不是還停在寶寶粥的階段,或拼命的用食物攪拌器幫孩子打。

3、足夠的親子陪伴

多陪伴孩子、多給孩子擁抱和撫摸,因為觸覺可以給於孩子安全感和舒適感。從寶寶時期就可以每日給寶寶身體按摩和撫摸,給寶寶安全舒適感。6個月以後,更可使用觸覺刷每日幫寶寶按摩,讓寶寶情緒穩定且幫助睡眠。

沿著口腔周圍用大拇指幫寶寶進行口腔按摩,也是每天很好的親子活動。大一點的孩子若是還是喜歡吃手和吸奶嘴,可以讓孩子多一些咀嚼的食物經驗,如讓孩子常嚼饅頭、芭樂切片、豆乾、魷魚絲、海苔、啃硬的小米餅、堅果類等。另外在生活方面,需要父母多利用玩玩具、說故事和遊戲方式來轉移注意力,讓孩子有事情做,才不會養成吃手或奶嘴的壞習慣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