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讓“紙面”專利邁出“高閣”——疏通氣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痛點、堵點、難點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麻碧華 陳麗芳 周蔭庭

今年1月,由浙江省杭州市環境氣象中心研發的“基於多旋翼無人機的垂直探測技術”在浙江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公開掛牌轉讓。3月25日,杭州佐格通信設備有限公司成功摘牌,並與杭州市氣象局簽訂技術轉讓合同。摘牌企業每銷售一臺含專利成果的設備,支付轉化效益0.5萬元。

不少氣象科技成果在轉化前“停在紙面上”,以知識產權等形式存在。杭州市氣象局落實中國氣象局激勵氣象科技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在尊重創新價值和市場規律的前提下,疏通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痛點、堵點、難點,釋放政策紅利,打出系列組合拳,讓紙上專利不再束之高閣。

治痛點,解決“無心變”

科研人員缺乏創新創業動力是多年來困擾杭州市氣象局的痛點。從近年情況看,科技人員完成項目更多的是為了職稱評定或完成考核任務,“無心轉化”“無心變”是常態。另一個方面,科技成果質量不高也削弱了轉化的價值。最近三年,杭州市氣象局共完成各類科研項目78項,完成成果登記48項,但這些科技成果應用於實際業務的較少,更沒有一項真正實現成果轉化。

如何改變科技成果“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局面?杭州市氣象局開出三劑良方。

第一劑,營造氛圍,制定《杭州市氣象局吸引和培養高層次人才提高氣象隊伍整體素質的實施意見》等多項制度。每年舉辦4場至6場科研論壇;舉辦十餘場科研講座,邀請國內外氣象相關領域專家授課,同時圍繞研究型業務推進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實際業務難題,編制項目申報指南,徵集科研意向形成項目庫,鼓勵職工申報項目,形成“無處不科研、無人不科研”的局面。

第二劑,對標先進,加強科研項目立項階段的管理,項目研究工作必須立足科技前沿,對標先進省份和先進市,提高源頭供給的質量。派科研人員以科研合作的形式到國外學習,或到其他科研單位學習和掛職。

第三劑,開放合作,加大與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科研院校及在杭企業的合作力度。

杭州市氣象信息中心技術員曾憲忠說,現在,該中心一到年底年初,主要謀劃的是怎麼報項目、報什麼項目會批准,一改此前“與科研項目申報不沾邊”狀況。

疏堵點,解決“怎麼變”

科技成果轉化堵在哪兒?激勵不到位,單位和科技人員之間沒有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真正利益共同體,是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共性問題;同時,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沒有打通,即使有心轉也無路轉。

究其原因是杭州事業單位績效改革後,績效工資由財政統一撥付,總額不變的情況下,科研激勵部分無法在績效工資中體現。疏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就需要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權益分配機制,鼓勵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獲得合理收入。2019年,中國氣象局制定了《關於進一步激勵氣象科技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健全科研激勵機制,加大業績突出創新人才的激勵力度。

為釋放政策紅利,推進科研激勵政策落地,破解氣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難題,杭州市氣象局與市科技局、財政局、人力社保局多次對接,出臺《杭州市氣象局科技成果轉化與收益分配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科技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人員的獎勵支出,一次性計入當年本單位工資總額,但不納入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總量。“科技成果轉化淨收益可按70%及以上的比例,對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科技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進行獎勵分配。”杭州市氣象局還加強與專利部門、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單位聯繫,梳理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讓專利“走向市場”不再困難。

攻難點,解決“持續變”

杭州市氣象環境中心團隊研發的專利“基於多旋翼無人機的垂直探測技術”轉化後,大大激發了團隊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後續“天臉”識別等項目已經在啟動科技成果轉化相關事宜。據瞭解,團隊今年的目標是完成新的科研任務,拿下另一個專利。

如何持續推動專利“變現”?這就必須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機制。近年來,杭州市氣象局成立市級創新團隊,開展科技專項攻關,促進科技成果業務應用,並已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機制,將科技成果轉化要求納入科技項目立項、評審、驗收等全流程管理,解決科研與業務“兩張皮”等現象。

市場需要什麼樣的氣象科技成果?摸清這一問題是解決紙上專利“變現”的關鍵。目前,杭州市氣象局正積極探索與氣象相關企業的合作。截至目前,該局已經與十餘家企業建立合作機制,與3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合作的範圍包括智慧氣象服務、智慧氣象觀測等。在解決氣象業務發展中的困難的同時,杭州市氣象局正積極推進科研工作的供給側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