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業期待定向降準精準“滴灌”

小微企業發展不僅關乎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同樣關乎著就業及社會穩定運轉,意義重大。幫助小微企業平穩走出疫情衝擊,貨幣政策無疑是重要工具之一。

3月1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抓緊出臺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措施,並額外加大對股份制銀行的降準力度,促進商業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貸款支持,助其復工復產,推動降低融資成本。4月15日,人民銀行對農村金融機構和僅在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分兩次實施到位,每次下調0.5個百分點。首次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將釋放長期資金約2000億元。

政策加持助小微企業“回血”

此次降準主要面對的是中小型銀行,通過降低這些銀行的準備金利率,降低小微企業以及民營企業的實際貸款利率。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看來,這些資金將流向中小微企業,用於支持民營企業妥善應對疫情衝擊和經濟短期下行的雙重壓力。降準可釋放長期流動性,增加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穩定資金來源;同時可降低銀行負債成本,促進降低小微、民營企業貸款實際利率;此外,降準還可進一步向市場傳遞強烈的穩預期信號。

事實也正是如此,要想穩經濟、穩預期,核心工作就是穩定企業。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實有市場主體達1.1億家,其中企業3474.2萬家,中小微企業佔99%。2018年新增市場主體2149.58萬家,新增企業670萬家,平均每天新增企業1.83萬家,基本都是中小微企業。

董希淼直言,小微企業在吸納就業、激勵創新、帶動投資、促進消費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經濟快速恢復的“生力軍”。現階段,受到疫情衝擊的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著生產、經營、銷售的多重困難,還款壓力沉重,資金回籠困難。央行的此次降準措施更加靈活,也更有針對性,能夠保障降準資金全部以較低利率投向中小微企業。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的推出將有助於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再貸款再貼現、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的牽引帶動作用可有效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

小微企業期待“借東風”再揚帆

穩定中小微企業,要及時幫助它們破解當前面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

哈爾濱高泰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已成立20年,業務涉及種苗繁育、種植、管理、加工、出口等方面。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於永豐告訴國際商報記者,疫情暴發初期,公司勞動力復工難度大,面臨違約風險。隨著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加上政府相關政策不斷提供指引和幫助,公司一季度出口訂單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完成預計收入4000萬元。

“但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公司業務發展出現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大部分訂單受到影響,將對全年的業務造成嚴重影響。目前公司的農業基地、加工廠等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運營壓力,資金週轉不暢,急需政策傾斜。如果我們能順利從農村商業銀行申請到充足的額度支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紓解企業日常運營的壓力,為企業戰略計劃調整爭取到時間。”於永豐說。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產業經濟系教授徐佳賓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說:“除了政策引導金融機構降低小微企業融資門檻,企業想要快速拿到貸款融資,自身也要做足準備,明確自身發展目標,把握好企業定位、產品定位。尤其在疫情的衝擊下,企業要及時調整未來戰略及產品競爭力,加強財務稅收規劃,熟知並靈活運用金融工具,誠信借款並加強與金融機構的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