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為什麼怠政二十年?從普通人角度分析明神宗的無奈之處

萬曆皇帝是明朝歷史上一個比較有爭議的皇帝,因為他怠政二十年的緣故,在朝政大事上處理地不夠勤勉,所以一直以來有“明亡於萬曆”的說法。

但是隨著後來人們對萬曆皇帝的墓葬進行考古發現,萬曆皇帝生前其實身體素質並不太好。所以我就在想,歷代歷來人們把明朝滅亡的導火索歸結到萬曆皇帝身上是否有點不公平了呢?

今天我將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去分析明神宗身為一個皇帝的無奈之處。

萬曆皇帝為什麼怠政二十年?從普通人角度分析明神宗的無奈之處

一、前期生活被監視地密不透風,沒有私人空間,萬曆皇帝的生活是十分壓抑的

如果要形象地說萬曆皇帝登基之後的處境,大概可以這樣說:前朝有一個嚴厲的老師盯著,後宮有一個長輩鎮著,日常有一個生活秘書看著。

這裡的嚴厲老師指的是張居正,後宮的長輩值得是李太后,盯日常的生活秘書是太監馮保。

首先是張居正。

張居正是什麼身份大家可能都知道,他的第一層身份是大明朝的首輔大人,第二層身份是萬曆皇帝的老師。

在古代,學生對老師的態度只能有一種,那就是“恭敬”,即便是身為皇帝的萬曆帝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尊稱張居正為先生的,從來不會直呼其名或者愛卿長愛卿短的。

張居正身為老師也很負責,對萬曆皇帝一直都十分嚴厲,這個老師對萬曆皇帝的管束不止在文學造詣上,還有政事的處置上,亦或當發現萬曆皇帝的生活作風出現問題的時候也是要嚴厲管教的。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老師,張居正努力將一切可能影響到萬曆皇帝成為一代賢君的因素都破壞,但就是因為這樣,萬曆皇帝對這位老師才沒有一絲好感,在張居正死後,擺脫了控制的他一下子就放飛自我了。

萬曆皇帝為什麼怠政二十年?從普通人角度分析明神宗的無奈之處

接著是李太后。

相比較張居正而言,李太后對萬曆皇帝的約束性是最低的,只是在皇帝幼年的時候居住在一起,等到皇帝漸漸長大的時候就搬去了慈慶宮,對長大之後的萬曆皇帝也頗有一種“兒大不由娘”的意味在裡面。

但是不管怎麼說,身為皇帝的親孃,又是太后之尊,不管是以一個母親的角度還是以一個大明王朝江山的守護者角度來說,她自然也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成為一代明君,好好經營大明江山,等以後回到地府對祖宗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所以李太后管不了,她可以請別人代為管教。

而太后和皇帝唯一有交集的地點就是在後宮,每當萬曆皇帝在前朝做了什麼荒唐事,就會有人來告訴太后,所以皇帝除了在朝中被大臣們囉嗦外,去後宮請安的時候可能還要面臨太后的二次洗腦,一刻也不得歇息。

萬曆皇帝為什麼怠政二十年?從普通人角度分析明神宗的無奈之處

最後是太監馮保。

馮保雖然只是一個太監,但是手中的權利還是很大的,萬曆年初的時候,他是一名司禮監掌印太監,因為這位太監和首輔張居正之間的利益牽扯不多,所以關係還不錯,對萬曆皇帝也是十分嚴厲的。

老師張居正、太后李氏、太監馮保這三個人由於目標都是將萬曆帝培養成一個好皇帝,所以難免有的時候會“沆瀣一氣”。

對於萬曆皇帝來說,從繼位開始,他就一直面臨著三座大山的壓迫,在生活上被監視地密不透風,幾乎沒有私人空間,所以萬曆皇帝的生活是十分壓抑的。

我們以一個平常人的視角來看,假如我們每天生活在老師父母以及周圍同學的嚴格監控下,他們每天都在耳邊規束我們的言行,這樣的生活該多麼無趣,別說不想上課了,直接休學我都有想法了。

萬曆皇帝為什麼怠政二十年?從普通人角度分析明神宗的無奈之處

二、缺乏競爭,思維意識逐漸退化,沒有危機意識

想想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了競爭對手的存在,那麼會不會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以前上學的時候,班上的第一名總是由兩個女孩子換著來做,她們既是同桌,也是競爭對手。正是因為將對方當做了競爭對手,所以才總是在努力,超越對方。

所以,競爭對手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就連對身為皇帝的萬曆皇帝也不例外。

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爹,也就是嘉靖帝,兒子不多,上頭的兩個不幸身亡,下面的一個同為李太后所出,二人為一母同胞,所以萬曆帝這個皇位得來的太過於順風順水。

都說搶來的東西才是最好的東西,所以因為沒有競爭者出現與自己搶奪皇位的萬曆帝,除了要面對上面那三個人的管束教育,可以說一直以來的生活都是比較安逸的。

安逸的生活使得他的思維意識逐漸退化,沒有危機意識的情況下,也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了。

萬曆皇帝為什麼怠政二十年?從普通人角度分析明神宗的無奈之處

三、不能隨心所欲,放飛自我,束縛性太強

萬曆皇帝當政期間,曾經與朝臣爆發了一場長達十幾年的“國本之爭”。

萬曆皇帝的長子是一個宮女所生,並不受他的喜愛,萬曆皇帝有一個十分寵愛的妃子鄭貴妃,愛屋及烏,所以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十分受萬曆帝的喜愛與重視,想著把自己最重要的東西--皇位,留給自己最喜歡的兒子。

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來看,有這樣心思是很正常的,奈何萬曆帝是明朝的皇帝,註定了他不能隨心所欲,放飛自我。

所以因為要立三子為太子的事情,違背了一直以來嫡長子繼承製的規則,萬曆皇帝只要一上朝就會面臨朝臣催立長子為太子的建議,這與萬曆帝內心的期盼不符合。

為了能夠躲避朝中的那些大臣,被束縛地太嚴重的萬曆帝就選擇怠政,不見那些整日羅裡吧嗦教訓人的百官,躲清靜是萬曆皇帝怠政的一個因素。

這一點我也設身處地地想了想,如果大家過年回家的時候總要面臨七大姑八大姨催婚的指令,是不是也會十分不耐煩呢?或者已經看上一個男|女朋友,家裡卻不滿意,硬逼著分手,心裡是不是也很不得勁?

萬曆皇帝為什麼怠政二十年?從普通人角度分析明神宗的無奈之處

總結:

萬曆皇帝是一個皇帝沒錯,但是他也是一個人,有人的情感,會犯錯,會有自己的私慾是很正常的。而明王朝的滅亡可以說和每一位繼任的皇帝都有關係,一個朝代總會經歷由盛轉衰的過程,實在不必將明王朝滅亡的這個屎盆子扣在萬曆帝的頭上。

參考資料: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