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作為最貼近原著的《龍嶺迷窟》的火爆程度不言而喻。每週三集的更新頻率根本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騰訊在經歷了《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鬼吹燈之黃皮子墳》《怒晴湘西》等一系列劇集的拍攝中,總算找對了拍攝套路。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懸念、新奇、刺激是“鬼怪文化”給我們留下的最初印象,同時也給作品的改編帶來了相當的難度。《龍嶺迷窟》的改編何以成功?裡面講述的各種地宮、鬼怪該如何影像化?在我看來,能夠被觀眾青睞,而且能被改編好的“鬼怪”作品,基本具有以下特徵:

反對一切完全脫胎於小說原著的改編

很多影視的改編本身就是搭著小說名利的順風車,要經受住來自原著黨關於原著與影視之間的比較也就在所難免的。優秀小說總會吸引大批導演的興趣,但超高的失敗率又讓導演們愛恨交加,對比改編一部藉藉無名的小說,導演的自由度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做不到“一比一”完美呈現,“忠於原著”也是基本的底線。影視化的特徵就是把原著中的小說刪節、提煉、簡化、總結。成功的要訣在於導演對小說原著的理解力和創造力,而人物就是情節的內在表現。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機靈鬼胡八一、可可愛愛王胖子、冷靜女神雪莉楊。膽小鬼大金牙是整個小說的靈魂人物。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天下霸唱曾在採訪中講過,胡八一的原型是《血色浪漫》裡的鐘躍民。兩個人性格有很多的共同點:一腔孤勇、愛打抱不平、重情義、為人正直,但就是有點兒吊兒郎當,不思進取的模樣,潘粵明在播出第二集的時候就寫了一篇長稿,解釋在這部劇中發福的原因,為影響了觀眾的觀看體驗而道歉。潘粵明的演技如何,前期一部《白夜追兇》,後期一部《怒晴湘西》,已經表明。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王胖子和大金牙這兩個絕對就是劇中的搞笑擔當,王胖子為人單純易衝動,嗓門大、性子急、但武力值驚人。大金牙有著超強的忽悠本領和文玩常識。從開頭雨夜繡花鞋引出主線,再到胡八一、王胖子、大金牙和李春來之間的互動,情節環環相扣。主角也在每一次的鬥嘴“交鋒”中,人物形象逐漸飽滿和鮮活。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小說是無聲的領域,而影視則是有聲有形的視聽世界。演員、服道化、攝影等都會在人物刻畫、主題表現方面造成不同的效果。從小說改編為影視往往會損害小說原著的意義。靜態文字轉化為動態影像,會改變文本的重心,但影視可以從其它媒介中尋找敘述點。

一切設定,都是為了更好地表達

  • 所有的那些設定,以及看起來虛幻的畫面,都只是為了呈現最真實的世界。

《龍嶺迷窟》的成功不在於演員的選擇、演技的加持,更重要的因素是在於特效的製作上。《鬼吹燈》本來就是一部想象力十分豐富的作品,它有很多的東西都是基於想象的,超乎現實主義之上的故事。想要完美的展現這種場景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了讓劇集呈現的更加有真實感“從踩點拍攝地到設計機 關、開拍等一系列的籌備持續了兩三個月。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龍嶺迷窟》中驚悚色彩較為濃重的,是在幽靈冢、黑水城和是棺材鋪溶洞。為了營造出更好的效果,《龍嶺迷窟》先選用了大量的實景拍攝來鋪墊。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各種長鏡頭和實景結合,把黃土高原壯闊雄壯的美拍的太美了!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除此之外,由美術指導馬贇老師指導的前期概念圖,也是十分精美。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鐵頭龍王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西夏墓室前期概念

在黑水城中遇到的西夏睡佛,都是前期實景搭設完成後,後期再一幀一幀合成完成的。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黑水城睡佛

畢竟文學的表達形式和影視的表達形式有很多的不同之處。如何全面的、真實的把小說裡的場景展示出來就十分考驗功底。每一次遇到的怪物都十分稀奇,在劇中用全景展示、中景拉近、局部特寫、人物反應等,讓書中靜態的描寫立馬生動起來,營造出驚心動魄的場面。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蜘蛛的細毛是最難的部分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母子兇整體

這部劇每個特效都帶有電影的質感,可以看到團隊在完成質量上的巨大進步。

新奇“鬼怪文化”引發古代的墓葬觀

《鬼吹燈》系列為什麼會被稱為可以媲美“漫威”的作品,除了它有著強大的影響力。關鍵還在於它營造出一個龐大的“鬼怪文化”,通過“鬼怪”構成了一個獨特的世界觀!西周墓葬群、消逝的精絕古城、九層妖塔等,每一個都擁有非常豐富的故事骨架。在這個骨架上,可以衍生出無數的故事。胡八一、雪莉楊、王胖子三人的經歷是故事的主線,區區幾萬字的小說,卻展現了被埋沒的古代墓葬觀。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 古人認為:人的肉體可以隕滅,但是靈魂是不死的。鬼魂就是它繼續留在世間的虛體。從此,對靈魂與屍體之間的關係有了各種各樣的設想。

在講究禮制與等級的古代社會中,人去世後按照身份等級用不同的詞代替。

《禮記 曲禮下》記載,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同樣的,這幾種不同階級的死亡代稱,也對應了不同階級對於埋葬地點的稱呼。像王侯將相稱之為“冢”。有些戰死沙場或者找不到屍體的,把死者的衣服物品掩埋代替埋葬,稱為“衣冠冢”。士大夫這類一般官員死後所埋葬的地點成為“墓”,至於普通百姓,就是一抔黃土。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儒家的尊卑有序的殯葬禮儀制度表現在稱謂、規格、陪葬品的種類、多少等各個方面。墳、墓、冢、陵有著特定的含義,只能由特定身份的人使用,亂用是要受到處罰的。當然,裡面所陪葬的物品也是有相當嚴格的制度。古人是非常相信因果輪迴的,在世時只要你一心向善,死後就一定會進入極樂世界,享受與凡間同等的榮華富貴。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一些皇族貴胄會收集大量的金銀財寶埋葬在墳墓中,以便在陰間也可以享受到同樣的待遇,兵馬俑的出現就反映了秦始皇的皇權至上思想。只不過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這種具有等級性質的區分也隨之消失。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盜墓文化為何如此受歡迎?

近年來由盜墓筆記、沙海、鬼吹燈改編的電視劇層出不窮,深受觀眾喜愛。甚至連《愛情公寓》都蹭了一把盜墓題材的熱度.......盜墓題材到底有什麼能讓這麼多人天天惦記呢?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現代科學已經很發達,很多事物都可以用科學方法來論證。隨著網絡時代帶給我們文化上的豐盈和知識速度的傳播,諸多奇特現象逐步揭開了奇特的面紗。但在墓葬文化中,依然存在著很多的白板。這本身就是一種“獵奇心態”。鬼吹燈中出現的“鐵頭魚王”、“人面蜘蛛”、“九層妖塔”這本身就超出人們的認知,“天亮雞鳴不摸金”這種秘俗更是知之甚少。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出於對墓葬文化的“忌諱”和對“鬼神”的敬畏,很多人都會對墓葬文化避而不談、三緘其口。只能從白事場上或者閒談中瞭解隻言片語。但這遠遠不能滿足現代人的好奇心,在這網絡文化氾濫的“紅海”中,墓葬文化是為數不多的“藍海地帶”。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文藝作品來自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盜墓文藝作品放大了盜墓的驚險刺激,但也融入了一些文化,豐富了內涵。蠱蟲、落花洞女都是湘西的民間傳奇故事,這些故事我們很早就已經聽說過,影視化就是把故事實體化。盜墓文化帶有驚險刺激的元素,這些元素能夠充分滿足人的好奇心。在盜墓過程中再添加愛情、打怪等炫酷色彩,自然能夠賺足眼球,收穫大量粉絲。

龍嶺迷窟:從影視化改編到國人三緘其口的墓葬文化

小說影視化,有時一定要與小說原著拉開一定的距離,甚至採用現代科技手法未嘗不可,但在這裡面,導演佔有絕對的主體地位,在運用影視鏡頭與文筆之間,尋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才能取得小說改編成功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