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詳解敦煌莫高窟科學文化價值

專家詳解敦煌莫高窟科學文化價值

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中國古人花了1000多年開鑿出南北長1680米的敦煌石窟群;從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到如今的敦煌研究院,一代代“敦煌人”用70餘年時間開鑿出石窟群中最精彩的12個石窟,把中古時代的繁華之地再現於世人面前。近日,正在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展出的“敦煌:生靈的歌”大型展覽,將其中的8個敦煌石窟“搬”到了上海。據悉,這8個石窟以往大部分僅對專業人士開放,所以普通公眾即便親身去敦煌,也未必能看見。展覽期間,敦煌研究院前院長樊錦詩於近日做客“上圖講座·大家講壇”,為讀者講解“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現場座無虛席,不少晚到的讀者擠在走廊中聽完全場。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4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5個;而這4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講座中,樊錦詩為讀者詳細解析了敦煌這片匯流4大文化體系的地域背後的文化魅力,及其所保存的關於中國古代天文、農業、醫藥等科學技術的珍貴歷史。

  據樊錦詩介紹,敦煌《全天星圖》的畫法是從12月開始,按照每月太陽位置所在,分12段把赤道帶附近的星利用類似麥卡托(1512—1594年)圓筒投影的方法畫出來,但該圖比麥卡托發明此法早600多年,圖上共有星星1348顆,是現存世上較古老、星數也較多的全天星圖。

  敦煌莫高窟盛唐第445窟彌勒經變農耕圖上畫的農業生產工具曲轅犁,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曲轅犁造型,其結構比直轅犁更為複雜,犁地時可以調節犁頭的深淺,達到深耕的目的。

  敦煌的木刻雕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印刷品為世界上現存較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扉頁上雕刻了人物、獅子、器具,刻畫精美,刀法圓熟,印刷的墨色濃厚勻稱。

  隋唐五代時期,我國的醫學、藥學已經相當發達,可惜這些著作在宋代以後大多陸續散佚。在敦煌文獻中保存隋唐醫藥典籍達70多種,因而敦煌文獻具有無可替代的補佚、校勘價值。如敦煌醫藥寫本《本草經集註》,幾乎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敦煌醫藥文獻中既包括醫經診法,也有醫藥醫方、針灸藥物。其中《灸法圖》有人體正面或背面圖,人體圖上點記穴位,兩側標明穴位名稱,記述病症名稱、主治穴位等。

(來源:上海科技報 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