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 追夢橋] 千里姻緣一線“遷”

[新市民 追夢橋] 千里姻緣一線“遷”

興民社區11棟302 303的兩戶搬遷群眾,原本陌生的兩戶家庭,卻因一場搬遷,組成了一戶幸福的大家庭。

風來 緣起

“大妹子,這寒冬臘月的,你穿得啷個單哭哪樣?”

“我出門倒渣渣,本以為‘哈哈兒’就完啦,那個曉得風把門吹關了。沒得鑰匙,電話也沒帶,仔仔又還沒放學······”

“大妹子,不哭了,到我家裡來坐哈等仔仔放學嘛”

······

[新市民 追夢橋] 千里姻緣一線“遷”
[新市民 追夢橋] 千里姻緣一線“遷”

2018年的冬月,住在302的徐某芬出門倒垃圾,本以為十幾秒就可以回家,但一陣大風吹來,門“嘭”的一聲緊閉,身上未帶鑰匙電話,家中又無人,僅穿薄薄一件單衣的徐某芬頓感委屈,站在門外嚎啕大哭。外出回家的張某新見在門口大哭的徐某芬,心有不忍,立馬邀請徐某芬進屋等待。寡居三年的徐某芬猶豫了,拒絕了張某新的好意。張某新察覺她的顧慮,便說到:“大妹子,家裡還有我女兒在,你放心進屋吧。······”聽到張某新的話,徐某芬放下心中芥蒂,進屋等待放學回家的女兒。

進到屋裡,張某新又是熱茶,又是毛毯,生怕鄰居生病感冒。張某新的暖舉讓徐某芬倍感溫暖。

搬遷 起點

徐某芬原是杉樹鎮新宅村村民,丈夫三年前因病去世,剩下徐某芬和三個女兒在木式老屋的“半破”里居住。二女兒和三女兒又還在讀書,兩姊妹每日只能在昏暗的燈泡下努力學習。

幫扶幹部陳其彬一直操心徐某芬住房和其女兒學習的問題。得知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後,馬不停蹄的來到徐某芬家動員搬遷。但面對陳其彬的熱情,徐某芬的態度給他澆了一盆大大的冷水。

沒有文化的徐某芬一直生活在農村,很少進城。受傳統守舊思想的限制,進城,似乎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如何做通徐某芬的思想工作,讓她搬遷進城?

於是陳其彬帶著徐某芬一家來到縣城,徐某芬母女看著車水馬龍的街道、琳琅滿目的商店,甚是新奇和羨慕。特別是在看到寬敞明亮的易地搬遷安置房、整潔美麗的小區環境,母女四人欣喜若狂,最主要的是女兒們有了自己的房間,徐某芬終於點頭答應搬遷進城了。

但到了最後搬遷的時刻,念家念舊的徐某芬思想鬆動了。不願離開居住了幾十年的家,不願離開相處了幾十年的鄰里環境,搬遷那天徐某芬哭哭鬧鬧地把家搬了。

搬遷 幸福路

起風那天的相逢後,兩家人見面打招呼、日常互相幫忙,一來二去,兩家人的情誼更深厚了。在平時的相處中,他們對對方都多了些許瞭解。都是經歷了心愛的人的離開,心中始終有道難愈的傷痕。在新的環境下,認識了對方,通過愛心暖心耐心安撫彼此受傷的心,漸漸地兩人走在了一起。

[新市民 追夢橋] 千里姻緣一線“遷”

“我們都支持他們在一起的。作為女兒的我們,也希望他們都能得到彼此的幸福。”徐某芬和張某新的女兒說道。

現在,張某新帶著徐某芬外出務工,既能見見外面的世界,家庭又有了經濟收入。徐某芬的三女兒也在印江讀書,成績優異,四個女兒相處融洽,其樂融融,幸福一家。

[新市民 追夢橋] 千里姻緣一線“遷”

(兩個大女兒合影)

寄語:徐某芬和張某新一家的幸福生活,只是眾多搬遷家庭幸福的一個縮影。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印江縣積極實施異地扶貧搬遷工程。4300餘戶17000餘人搬離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窮窩窩,搬進城市,成為新市民。

[新市民 追夢橋] 千里姻緣一線“遷”

主編:石 玉

編審:晉 軸

編輯:黎廷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