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母羊不孕的鉤端螺旋體、布魯氏菌和蜱傳熱等感染疾病的防控

導致母羊不孕的鉤端螺旋體、布魯氏菌和蜱傳熱等感染疾病的防控

羊群飼養過程中,由於管理不當、繁殖器官功能出現障礙以及感染疾病都會導致母羊不孕,其中,鉤端螺旋體病、布魯氏菌病以及蜱傳熱病較為常見。因此,積極查找母羊不孕的病因並採取有效的防控方法,是提高母羊受孕率的有效措施。本文分析了導致母羊不孕的幾種常見疾病,並對其防控措施提出積極建議,以減少羊群的疾病感染率。

一、鉤端螺旋體病

該病多發於母羊的生理性免疫抑制時期,在其生產前兩週與生產後一週內極易患病,一旦患有此病,養羊戶勢必會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

在傳統的養殖模式當中,鉤端螺旋體的發病率並不高,而在密集養殖以及集中飼養的養殖模式過程中,此病的發病率大大提高。在母羊的第一個產羔期內,此病會產生相應的繁殖損失,其後羔羊的生產均不會再遭受損失。養殖業對羊群是否為患病的維持數存在爭議,對其是否可以與牛相互傳染也存在多種觀點。但在此病控制過程中,降低牛群與羊群的接觸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效果。

成年母羊患病後通常會發生流產或死胎,即使順利產出羔羊,羔羊的體質也相對偏弱,因此而產生繁殖損失。據統計,流產羔羊的鉤端螺旋體感染率為17%,並且主要以哈德焦血清型為主。在對患有腦膜炎的羔羊進行解剖分析時,也發現了哈德焦血清型鉤端螺旋體。感染哈德焦鉤端螺旋體的母羊還會出現無乳症狀。

導致母羊不孕的鉤端螺旋體、布魯氏菌和蜱傳熱等感染疾病的防控

如母羊出現流產、死胎或羔羊體弱的現象,則可以將流產胎兒作為診斷對象,將胎膜進行分離,運用熒光抗體檢測技術對相同的組織或胎盤進行檢測,可以發現病原體,也可以依據平行血樣中抗體滴度是否升高判斷母羊是否患此病症。

可對患病母羊採取注射疫苗的預防措施進行此病的控制,在配種之前,可對母羊注射哈德焦型鉤端螺旋體疫苗進行防控,注射劑量應為母羊體重的四分之一左右,半個月或一個月時注射第二次。一旦母羊出現流產,應及時對未流產的母羊注射25 mg/kg雙氫鏈黴素,以控制疾病的發生及惡化。

二、布魯氏菌病

1、馬爾塔布魯氏菌

在全球範圍內,布魯氏菌病的發病率都較高,遼寧省曾出現過此病的病例。馬爾塔布魯氏菌是引發山羊或綿羊發病的主要病原體,該病菌會傳染給其他動物,甚至會傳染人類。傳播方式為流產產物的攝入以及飲用含有該病菌的羊奶[1]。

患病母羊在妊娠後兩週時會出現流產、死胎等現象,或產出的羔羊體質較弱。通過對流產母羊進行解剖,可發現其胎盤發生的病變與牛感染布魯氏菌極為相似,可採用直接檢查或胎盤塗片分析法進行診斷,還可通過培養與鑑定胎兒胃內容物、母羊的陰道分泌物而獲得最終的診斷結果。也可以採用補體結合反應等血清試驗的方式進行診斷。

此病一旦發病無需治療,必須及時進行病羊的淘汰或掩埋處理,並對其他母羊注射馬爾塔布魯氏菌疫苗進行預防與控制,注射流產布魯氏菌519株疫苗也有一定的防控效果。

2、羊布魯氏菌

羊布魯氏菌通過對公羊產生影響而導致其患有附睪炎而無法生育。母羊感染此病也可會引發胎盤炎,進而在妊娠前兩週或後一週出現流產、死胎以及產出體弱羔羊的現象。母羊的發病率並不高,不超過10%。母羊與患病公羊交配時會引發傳染,進而將此病症傳染給與該母羊發生過交配的公羊,而母羊自身卻不會患此病症。目前母羊的感染途徑並不明確,相關報道指出,羊布魯氏菌的宿主特異性較為明顯,如對公羊進行閹割,其傳染此病後與正常公羊的患病症狀極其相似,患病公羊或閹割公羊會將此病傳染給閹割公羊。

導致母羊不孕的鉤端螺旋體、布魯氏菌和蜱傳熱等感染疾病的防控

三、蜱傳熱病

在羊蜱蠅發生區會出現蜱傳熱病,這主要是因為所有蜱體內都含有傳染因子,即為嗜吞噬細胞無形體。該病在全球範圍內都有一定的發病率,未與蜱接觸過的羊在感染蜱傳熱病後會在妊娠後期出現發熱症狀,並在2-8天引發流產,此時母羊體溫會達到41℃左右。部分患病母羊會出現死亡。還存在胎兒死於母羊腹中且呈乾屍化現象,並在幾周後排出母羊體外。不處於妊娠期的母羊患病後較易康復[2]。

蜱熱病的季節性發病特點較為明顯,通過對已流產母羊以及患有敗血症的母羊進行檢測可以發現其白細胞中含有病原體,從而進行診斷。

可以採用接種疫苗的方式進行蜱傳熱病的預防與控制,儘量避免母羊受到蜱蟲叮咬,土黴素對患病母羊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患病母羊如未死亡,其治癒後體內會產生抗體,而自小生存在蜱感染區的母羊體內含有免疫抗體。可在蜱數量較高時購入母羊,也可在配種前將新購入羊或未適應環境的新羊投入牧場以增強羊的免疫力。牧場可以採用藥浴的方式對蜱的數量加以控制。在繁殖季節公羊初次感染蜱傳熱後,其精液質量會明顯下降,進而對其自身的生育能力產生影響,影響時限高達數月之久。

作者簡介:吳柳 助理獸醫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