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世兩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讀《中國文學史》有感之四

文/史永

萬世兩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讀《中國文學史》有感之四

“孔夫子,關夫子,萬世兩夫子;修春秋,讀春秋,千古一春秋。”這是一副對聯,一般見於關帝廟。孔夫子即孔子,世稱“文聖”;關夫子即關公,世稱“武聖”,所以尊稱:“萬世兩夫子”。眾所周知,孔子修訂《春秋》,而在三國中,關羽喜讀《春秋》,手不釋卷。所以不妨點上一支菸,挑燈清夜品《春秋》吧!上古觀象授時,見草木榮枯而知有春秋,遂以“春秋”指稱年歲。但因一部書而命名一個時代,放眼悠悠上下五千年,也只有一部《春秋》能有如此殊榮了吧。

萬世兩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讀《中國文學史》有感之四

《春秋》是孔子根據已有的《魯春秋》修訂而來。據說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要概括起來後就把這部編年史定名“春秋”。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萬世兩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讀《中國文學史》有感之四

古人特別重視《春秋》,漢代為《春秋》立官學,列為“五經”之一。《春秋》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穀梁赤《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如果說《春秋》是粗筆勾勒,那麼“春秋三傳”便是工筆細描。只不過《左傳》是寫實派,重在補充史料,詳述史實;而《公羊傳》和《穀梁傳》是寫意派,重在闡發微言大義。


萬世兩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讀《中國文學史》有感之四

《左傳》與《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韻並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時期最具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左傳》除了闡釋《春秋》思想之外,藝術成就也很高,是我國古代文學與史學完美結合的典範,對後世史書、小說、戲劇的寫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左傳》語言精煉,文辭優美,其敘事手法歷來為人稱道。春秋之際,戰爭頻仍,《左傳》對戰爭的記敘尤其令人稱道,善於通過側面描寫烘托戰場氛圍,不聞刀劍之聲,卻如親歷沙場,扣人心絃,說古論今,也足見古人在亂世風雲中的風情雅緻。

萬世兩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讀《中國文學史》有感之四


司馬遷說“仲尼厄而作《春秋》”。據載《春秋》輟筆於“西狩獲麟”, 相傳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481年),魯哀公領著他的大臣們圍獵選擇的地點是大野南部,通過轟趕野獸,突然驚擾了一隻神獸,也就是麟。這隻神獸被驚擾之後倉皇逃竄,眾人見到一隻從來沒見過的神獸,感到非常的好奇,於是在後面拼命的追趕。其中孫叔氏之車子鉏商的馬跑得較快,面對麟射了一箭,麟中箭後繼續向西奔跑,最終麟因為負傷被車子鉏商一班人馬圍住捕獲,眾人趕到一起討論,也不能確定獸為何物。後來請來了孔子鑑定,乃麟也,天下第一仁獸!孔子看到麒麟負傷驚魂未定的樣子心中萬分悲痛,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仁者愛天下所有的生命,悲憐之情難以言表,就建議魯哀公將麒麟帶回去療傷。不想麒麟因驚嚇過度不吃不喝很快就死了,葬在今鉅野縣麒麟鎮,現在麒麟鎮還有麒麟冢。

萬世兩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讀《中國文學史》有感之四


“當令千古後,麟閣著奇勳”。想必晚年孔子的心情也許也是五味雜陳吧?周遊列國,傳道受業,歷經坎坷,著書立說;但禮崩樂壞,儒道未行,仁政未張,就連他的衣缽傳人顏回也猝爾早逝,怎不令他老人家黯然神傷?

萬世兩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讀《中國文學史》有感之四

相傳孔子降生之時,有麟吐玉書而來,豈料臨終之前,又見麟死,冥冥中似有天意,於是親筆寫下一首《獲麟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自此絕筆,不再著書。《春秋》也因此之故,又被稱為《麟經》。這首歌雖然是孔子為麟而唱,也許也是為他自己而唱,更是為他寄託實現理想而唱吧。

正所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萬世兩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讀《中國文學史》有感之四

潤澤萬物,花開如海;

歲月不居,春秋千古。

萬世兩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讀《中國文學史》有感之四


  • 本文版權所有,旨在分享;圖自網絡,涉侵即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