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買基金虧1000元,以後再也不碰它,還是要免費送錢出去的

一個網友說,買基金虧了一千元,以後再也不碰股票,基金了。

這樣的話,隨時都可以聽到。但現實中,這1000元,說不定還要免費送的。按目前最低的3%的通貨膨脹率來算,1000÷0.03=33333萬,意思你袋子有3.3萬現金,放在銀行裡的活期,就是到明年就只值32333元的購買力了。就如生活品,價錢只漲不跌。但是錢沒有跟上只漲不跌的步伐,就是虧錢了。相當把1000元免費送走了。

在我前面為什麼要學投資的文章裡,已說明大意。弄懂銀行業怎麼運作的,也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怎麼去投資,讓錢生錢,這個要靠自己去學習,摸索。

沒有什麼多餘的錢,就不要去瞎折騰,或則搞其它的事業,例如專心在今日頭條搞創作的人,有業績證明自己能力了,也不要去折騰。其實很多也不適合去做投資。類似做今日頭條,想賺點零花錢都一樣的道理,難,難,所以適合自己的性格,就堅持做一樣事就好,但是既然是一門學問,最少要了解它。因為它與我們息息相關。

再舉例說個行為經濟學的例子,

第一種情況,假設你花1200元買了一張音樂會的門票,在去的路上,發現票丟了。售票處仍在售票,你會再買一張票嗎?

第二種情況,你去聽一場音樂會,打算去買票,票價是1200元,但在去的路上,你丟了1200元錢。如果你帶的錢仍然充足,你會繼續買票聽音樂會麼?

調查的結果,第一種情況,多數人丟了票就回家。第二種情況,多數人丟了錢,就會選擇買票。

現實中,你是不是這樣的,?

買了基金,就是一個投資的心理賬戶。那什麼是心理賬戶了,是相對真實賬戶而言的,真實賬戶,就可以理解自己的錢袋子,加上賬戶這個會計術語,有進賬和出賬的關係,就是錢袋子,有花去的錢,有賺入的錢。說來說去錢是自己的,為什麼還要分幾個賬戶了,這就人的特性吧,是基因裡就有的事。就不想通貨膨脹,也不行,只要搞市場經濟,就有通貨膨脹一樣的。

前面的兩個情況,傳統的思維,反正是少了1200元,應該不會去買票了。但實際中,第二種情況,確實相反的心理思維,去買音樂票看音樂會去了。是什麼原因了。是人喜歡建立幾個心理賬戶,第一種情況,是音樂會心理賬戶,出了票價1200元,再去買就是花2400元去聽音樂會,不值得享受,就放棄了。第二種情況,丟了1200元,是放在現金心理賬戶裡了,並沒有和音樂會的心理賬戶關聯。丟了錢,也不會影響多數人買票聽音樂會的決策。

那個網友買基金虧了1000元,就現金心理賬戶,和投資心理賬戶都虧了。以後再也不去碰它,就是一種決策。假設現金賬戶,每天進賬大於1000元,可能不賣掉基金,或則現金賬戶的進賬遠大於1000元,或大把的現金。人的決策,個人推測還是多數人繼續投資。想想風險的定義,風險心理賬戶的風險很小,能接受這個投資,就會繼續買基金。我前面說的是不同的行為導致這個決策,就類似"道",告訴你怎麼做,怎麼做等,明白這買那支基金是理解為"術",那支基金好,就要去比較再做決策。

總結來說,人做決策是依據很多心理賬戶來影響的,不可避免的事。

那心理賬戶的壞處,會導致人們缺乏長遠的眼光,不能從全局視角看問題。現實中,老闆就利用心理賬戶的好處來鼓勵員工的積極性,例如工資和獎金分開發。日常生活中,人們也被心理賬戶支配,從而做出不理性的行為。例如,有的人雖然收入不菲,但丟一件東西就能使他的心情大受影響,不找到,決不罷休。一些人因為被騙了一筆錢而悶悶不樂,甚至患上嚴重的疾病。有些人,買東西時會對每件商品斤斤計較,否則就會感覺吃了大虧,嚴重影響心情。這些都是將一件東西歸於單獨的心理賬戶進行核算造成的。實際上,我們之所以認為很多東西非常重要,只是心理賬戶所造成的認知偏差,如果從所有財富和一生的幸福的角度看,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很容易邁過這個坎兒。

" 免費送錢出去",值不值得了,到現在,值與不值都可以,就看我們的心理賬戶來做這個決策。

上次買基金虧1000元,以後再也不碰它,還是要免費送錢出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