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馬》:民族歧視下的愛情,需要自我救贖

《二馬》:民族歧視下的愛情,需要自我救贖

老舍的文筆常以嬉笑怒罵的方式,揭示超越人性的的主題。正如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著名作家勒·克萊齊奧所言,“我發現老舍小說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國界的。”《二馬》這篇小說,帶給我們的表面只是一段稍縱即逝的愛情,實際上為中華民族的劣根性畫上了重重的一筆。

民族歧視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它關乎著人民的自尊感、榮譽感和自信心,這篇小說的獨到之處,是以愛情為視角,為我們刻畫出二十世紀英國人眼中的中國惡魔形象,在這個形象的背後,我們彷彿看到了中英兩國守著各自的民族劣根性,互相嘲笑對方,頭頂上冒著一股傻氣。

小說主要講述,一心懷著當官夢的老馬和兒子馬威到英國倫敦繼承遺產,住在英國寡婦溫都太太和女兒瑪麗的屋子,父子倆分別愛上母女倆的故事。

一開始,這部作品就從愛情的相遇中暴露了民族歧視。

《二馬》:民族歧視下的愛情,需要自我救贖

01. 愛情在民族歧視的夾縫中,若隱若現

海涅《新詩集》中曾說,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嗜好,每個民族都有它的偉大之處。小說中的老馬是舊社會中國人的縮影,他懶惰無能、不思進取,對生活和生意毫不在意。老馬的閒散態度,投射出當時國內不僅有一葉障目、自以為是的民族風氣,而且總在自己落後遭捱打的時候,一心自我安慰、貶低他人。老馬身上的陋習頗多,這些陋習都是中華民族劣根性的投影,但與此同時,他身上偶爾也會綻放出中華民族的一絲光彩。與溫都太太第一次見面,老馬奉上了中國的特產茶葉作為見面禮,雖然素未謀面卻贈之以禮,老馬所表現出來的這個自然舉動,像一張名片悄然無聲地遞給了英國人,為中國的惡劣形象挽回了一點面子,也刷新了英國人對中國人的傳統偏見,這足以證明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傳統文化之深。

反觀英國民族,也並非像英國政府標榜的那麼完美,這點從溫都太太對老馬的第一印象可以看出。溫都太太以為老馬並沒有電影上的中國人那麼難看,這恰恰反映了英國人對中國人的內心偏見。事實上,在英國人接觸中國人之前,英國政府早已把中國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罪犯形象,烙印在書籍和影視上,滲透進人民的思想。英國政府對英國人民的政治洗腦,使他們按國家利益設定好的外交手段,糊糊塗塗的過完一生,這正能反應出英國人民的愚昧無知和可憐。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之邦,有禮尚往來之說,老馬以為溫都太太既然接受了他的禮物,即使租房條件是隻提供早餐,也應該在人情之外為他做午飯。老馬的這種心理,是中國社會給他們的,中國的教訓是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中國教育又告訴他們要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然而溫都太太並不買賬,英國人做事講究法律、約定和條件,除此之外,一切免談。溫都太太的這種處理方式,傳達出了英國人對中國人的排斥、厭惡和侮辱,這是千千萬萬份禮物也彌補不了的。

《二馬》:民族歧視下的愛情,需要自我救贖

英國自然有它的強大之處,否則英國人民豈敢如此盛氣凌人。從經濟實力、政治影響和軍事能力來看,那個時代的英國勝中國千倍萬倍,所以英國人民自然有高高在上的權利,中國唯有乖乖接納的義務。英國政府對人民的洗腦,有著其潛在的政治目的,但對一個個原本微弱的英國人民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堅固的保護,正是因為英國國家強大,英國人民才能幸福。

溫都太太與老馬的改觀意料之中,因為朝夕相處能提供人品與價值觀最高的驗證。但她與老馬的婚姻畢竟不是她一個人的力量就能承受住,女兒瑪麗的嘲弄、多瑞姑姑的來信和商鋪老闆的異樣眼光,這些來自親友和社會的阻力,都讓她怯了場。這些壓力是社會造成的,是英國民族刻意製造出來的一種輿論傾向。在政治俘虜下,英國女子的婚姻必須接受人民的審查,才可以跨越國家階級,而中國,恰恰是最難跨越的那一個。

在這種民族歧視的夾縫下,老馬的表現並沒有為民族增色一分,相反他對生意的不專業和忽視,把他僅有的一絲驕傲掃得蕩然無存。生意是生存的資本,老馬不懂得利用商業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還一味地討好外國人,拍抹黑中國人的電影。老馬被英國人深深地蔑視,但他又深深地蔑視中國人,因為在異國他鄉,中國國民的身份不僅讓他面上無光,而且使他散失了尊貴老爺的光環。他享受不到英國政府的正常待遇,又受不到中華民族的保護,他終於被英國的歧視深深地衝垮,倒在愛情破碎的泡沫中,喪失自我。

英國民族對老馬的全部鄙視,都被他醞釀成一場救贖自我的愛情,然而愛情救不了衰亡落後的民族,更救不了愚昧懶散的百姓,老馬的思想覺悟到不了這一層。

《二馬》:民族歧視下的愛情,需要自我救贖

02. 教育在民族歧視的黑暗中,散發曙光

老馬沒有翻身做主人的機會,但新青年可以,然而掌控命運的前提,是必須徹底脫離封建家長的魔掌。舊思想把老一輩的人重重一擊,倒在泥潭裡不可自拔,舊中國人不覺得骯髒不堪,還扯著新青年的後腿不肯鬆手,他們不僅毒害著自己,還束縛著新青年的步伐。就像小說裡的馬威,明明知道學業是重中之重,卻被舊社會的生意和老馬的放縱捆在懷裡。封建思想毒害著人民,人們又用這種思想教育他們的子女,這就像一個死循環,走來走去都是一個死結,自我救贖的第一步,是擺脫封建家長的限制。

而自我救贖的第二步,就是教育。中華民族沒有救國的政策,是因為中華青年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封建思想,像小說中的關鍵人物李子榮,掌管古玩店一切生意,件件有著落,事事有擔當,在外國人面前不懼聲色,在危機困難中英勇機智,

就是這樣一個人,卻仍然逃不出中國封建落後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寧願娶只會洗衣做飯的鄉下女人做妻子,把學識過高當作是女人婚姻的弊端。而馬威這批新青年救國的前提,是必須接受優質的教育,享有世界新思潮的薰陶,把深深植在腦海中的劣根性拔出,把其他民族優秀的新想法植入,這樣國家才有希望力挽狂瀾。

懦弱無能的中國若不捨斷民族的劣根性,在異國他鄉的愛慕永遠只會被嘲弄。小說的結尾馬威帶著對瑪麗表白被拒的愛決意離開,這說明了愛情是落後民族至高無上的奢侈品,馬威和父親在愛情中嚐到的是民族歧視,他要去解決這個根本問題。愛情只是一個側面反映,中國人在外國受到的歧視又何止是這一個方面,要想擺脫民族歧視,唯有找到一條強國之路。這條強國之路,必定要把中華民族的思想落後、行動遲緩擺平,把他們高大自傲鼠目寸光的陋習去除,把他們勇於探索追求新事物的能力開拓,把他們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視轉化為生產力,用思想的繁榮帶動經濟的繁榮,而這一切,都只有靠教育。

民族歧視說到底是一場生產力競爭落後的產物,在這場競爭中,把控世界話語權的關鍵,永遠是教育出拯救中國的人才。愛情與國運息息相關,這些異國他鄉的人才,

只有擺脫了民族歧視,才可能有跨國之戀。

-END-

(文章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