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稱自己是君子?

現實生活和交際交往中,人們很看重人格,追溯到2000多年的孔子,他對人格修養有許多論說,孔子認為,君子就是理想化人格;現實中,人們常常會以"堂堂君子"為自豪,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欽佩、推崇君子人格的願望。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稱自己是君子?


一、關於君子的人格

關於人格,《不列顛百科全書》是這樣說的:

"每個人所特有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它包括人的情緒、態度、觀念,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明確無誤地表現出來。人格即所謂某個人有別於他人的,在社會和人文環境背景上具有可辨別性的行為特點。有些人格成分來自先天遺傳,有的則來自學習。"

《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卷》中這樣認為,"人格是個體內在的在行為上的傾向性,它表現一個人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身心組織。這種界說強調了四個方面:全體的人、持久的自我、有特色的個人和社會化的客體。"

心理學家黃希庭先生也對人格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認為:

"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融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稱自己是君子?


人格具有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特徵。

個體人格只有適應社會規範與文化氛圍,才能被社會所認可,因此,社會化文明和建設對個人的生存、發展影響重大。社會學家伯吉斯指出:"人格是決定人在社會中角色和地位的一切特性的綜合。所以人格可定義為社會的有效性。"

從法學角度講,人格就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

《乾·文言》說: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千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由此看出,仁、義、禮、智就是君子的四種品德,也是君子人格的四種表現。

《乾·文言》指明瞭君子的概念內涵,其意義自然可見。元,就是元始,它是萬物之根之本,

於君子人格被賦予"仁",是君子為人行事的根本。

嘉之會,就是聚集更多的"美",有條不紊,文雅文明,為君子所具備的禮之特徵。義之和也,就是和諧追求各自利益。君子之"義",行事得當,利於更多的人。仁、義、禮、智形成了君子行事的相互關聯邏輯和美德。

《乾·文言》提出"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君子的一言一行處處自覺地表現為積善成德。君子從不過分計較利益得失,該得則得,不該得則不強求。君子為人正派,不搞歪門邪道,不投機鑽營。

君子做人的底線始終在"德"的約束中進行,牢牢堅守精神和道德意識。

日常舉動行為就是成德的過程,或者說,君子的成德表現在實際行動中。

如《乾》之《象傳》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遵循天道特質,行為剛健,不懈奮鬥,自強不息

如《坤》之《象傳》所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君子秉承地道,承載萬物,堅忍不拔,品行敦厚,勇挑重擔。

君子具有一種"知"。君子的"知",指的是睿智、敏銳,能穿透事物本質,世間諸多事物複雜、細微之處,君子都能覺察甚至預見到,從而能準確把握事物發展變化規律和趨勢。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稱自己是君子?


君子能夠做到遊刃而餘,但不會破壞制度規範,如孔子提出的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正是君子的做派。

君子為人行事以理性見長,並且十分注重功利作用,主張於社會、於人類中發揮才能,有所建樹。

君子多有憂國憂民的情懷,常常居安思危;能夠及時發覺憂患,並將其解決在萌芽狀態中,如《易傳》所說,"明於憂患與故"。

憂患意識是由君子最早培塑、創立和體現。

作為君子,具有高度的自律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具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和至高的思想境界,擁有中華民族最值得敬佩、最光輝的人格。

二、君子人格修養

君子人格形成是一個不斷修養、不斷提升的過程。

第一, 君子必中正。保持了"中正",不帶有偏見和片面,並且率直。

第二, 君子言行保持中正

,在"位"恪守其職責、其品質,無論如何都不動搖。如《禮記·中庸》說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處位,就是要保持"中",保持"正";君子沒有邪念,只有主持公道,在矛盾化解中堅持協調、和氣,同時堅持原則,不偏離方向,不打擦邊球。君子堅信,處於陰柔,則低調;處於陽剛,則積極發揮,但不得意忘形。在這方面,儒家儘管也主張保持"中正",正像《中庸》所說"齊序中正,足以有敬也"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稱自己是君子?


第三作為君子,必須有自強精神。《象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所事事,無所作為,無所成就,無論嘴上如何標榜自己有多正派,有多光明磊落,都不能稱為君子。君子,就是要不停息的奮鬥,頑強地投身到事業發展中去,在某個行業或領域穩紮穩打,咬定目標不放鬆、不鬆勁。

第四,作為君子,要虛懷若谷。作為君子,事業通達,前提是,要謙虛,別傲慢,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吉利。有些人,道貌岸然,自以為了不起,以君子自居,這種人思想輕浮,事業平庸,無論如何稱不上君子。

第五,君子必須知幾。《屯》卦有爻辭曰"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咎。"

這就是說,君子如果誤入森林追趕鹿,就應當"知幾"了,該捨棄就捨棄,如果一味追下去,很有可能困在森林裡邊,陷入一種災難。所以,君子總會通過分析和思考,預判後果,並積極尋求化解災難的辦法,凡君子,會具備這種"知幾"修養。

君子善於觀察事物,善於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夠選準時機處理矛盾、解決問題,且方式方法靈活,不拘泥於窠臼,不落俗套。在"知"難中,能靈活處置或變通。

三、 君子,是理想的人格

美國心理分析學家佛洛姆說:

"人類心血最大的成品,就是他自己的人格。"

臺灣知名學者、思想家韋政通先生認為:

"孔子最大的創造正是在此,過去文化中道德的和人文的趨勢是經由孔子的典範人格才開始定型,終於成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特性。"

也就是說,孔子所提倡的、所希冀都凝聚在他的人格當中了。

當然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孔子的人格實際就是他的學說與他的行為合而為一的熔鑄品。

剛正、正直、中直、謙虛、自強、有預見,具有超常性修養和境界,這都是君子的素質和修養。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子路》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稱自己是君子?


首先,解釋下:

所謂剛者,就是剛強的意思;毅者,指的是堅定;木者,是質樸的意思;訥者,指的就是寡言。

這就是孔子說的關於人格的四種品質。

孔子非常欣賞有梭有角的人,喜歡有膽有識的個性,儘管他一貫倡導中庸。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具有博大的胸懷、剛強的意志和正直的品性,具有豐厚的思想素養和知識涵養,反映了主流社會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目標追求,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受尊敬、備受推崇的、有思想光輝的人,也是推進人類文明不斷遞進的主導力量,願人人問心無愧地說:我是堂堂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