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傳》---梁啟超

《張先生傳》---梁啟超

張姓先生,不知其名,山東人,從小無父無母無親戚,幾歲時便淪為乞丐。他以乞討為生,有時一天能討十多錢,但只以二錢買粗饅活命,幾年過去了,積累竟有六千餘錢。他們鄉里有一個富人,會理財,人也不錯,張先生在門口長跪求見,無論吆喝、唾罵都不離去,給他錢也不要,富人害怕他亡命有其它想法,躲避不見。但張先生長跪六天六夜,富人無法出入,無奈見他。

《張先生傳》---梁啟超

武訓跪求


見了面張先生又跪下說道:“叫花子來請求貴人幫助,貴人答應我才能起來。”

富人說:“你想討錢嗎”?

張先生說:“叫花子我並不是來向貴人討錢的,而是有錢給貴人。我多年乞討了有六千餘錢,想放在貴人這裡請幫忙理財,取一點利息。利息隨行就市,只需一年後給我算本息就行了。”

富人叫許諸,害怕張先生的痴行,又想這個錢不多,便也答應了,然後張生先才恭敬離去。一年後,六千本錢賺得一千錢利息,張先生又將利息和討來的錢作為本金繼續放在許諸哪裡,如此持續了十年,積累了一筆不小的金額。

張先生拿著這筆錢自嘆道:“現在可以實行我小小的志向了”。張先生家鄉貧窮,讀書的人極少,於是張先生找了一處無人老廟作為學堂,招窮人的子弟入學,聘請鄉里有才的人講課,待遇比較豐厚,如果嫌棄學校不來的,張先生就長跪不起,哪麼所請的人也只能答應。

每年舉行釋菜尊師之禮時,必治辦豐盛的酒食感謝各位老師。張先生不以主人自居,而是請鄉里有名望的人陪座吃酒,如果不去的,張先生必長跪不起直至答應請求為止。

張先生平時依然以二錢買粗饅活命,鄉里的人沒有不嘲笑他的,但都理解他的心願,也尊重他的愚痴之舉,慢慢給他錢的人也愈來愈多,張先生拿到錢都寄到富人許諸哪裡,每三年取一次本息就足夠辦一所學堂了。張先生乞討到八十歲時,已辦了三十餘所學堂,他聘請老師,請鄉紳陪坐站臺都是以長跪請來的。他平時到學堂查看教學情況,如果老師勤奮,便下跪感謝,如果老師鬆懈懶惰,便下跪長哭不起。所以,眾老師沒有不敬畏張先生的,個個盡心竭力認真教學。幾十年過去了,學堂出來的弟子人才濟濟,科試高中、成大儒的不計其數。而張先生每日依然以二錢買粗饅活命,學校弟子常圍成一圈哭拜張先生乞討辛苦養學,但張先生乞討如故。

這是梁啟超為一平凡人所寫的真實傳記,也不知和哪個山東武訓是不是同一個人,但事蹟近乎一樣,我們也不計較真名實姓了,這樣的人大德如陽其名其姓也成了光輝民族精神一部份,所以特地譯成白話文放在頭條上以緬懷這樣一個近乎偉大的人。在晚清哪個記載中的昏暗時代居然能有這樣的異人,怎麼不讓人感概萬千?莫嘆路黑,如果失去了志向和理想,就是青天白日也是瞎子。 \r����


《張先生傳》---梁啟超

武訓紀念堂


備註:不知張先生 真名實姓特以武訓圖紀念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