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華為戰略管理方法、工具與流程

一文讀懂華為戰略管理方法、工具與流程

華為2002年第一次做戰略變革,是引進美世的價值驅動業務設計VDBD模型;2004年引入戰略地圖解碼工作坊;2006年換了IBM的BLM模型。IBM把VDBD方法論買斷了,優化後形成BLM模型。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華為建立了戰略管理流程DSTE。


一文讀懂華為戰略管理方法、工具與流程

華為是如何做戰略管理的?廣為人知的BLM模型具體怎麼運用?BLM、BEM、DSTE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平衡計分卡又扮演什麼角色呢?


1、華為是用BLM做戰略的嗎?


整個戰略管理流程叫DSTE ,從戰略到執行(Develop Strategy To Execution);BLM是一個統一的戰略工具,不管是銷售線、產品線、職能線,最終做戰略都會用到這個工具。


2、BLM的框架是什麼?


BLM最重要的是在左側,就是之前來自美世的體系,市場洞察、戰略意圖、創新焦點、業務設計。


一文讀懂華為戰略管理方法、工具與流程


首先是差距:包括業績差距和機會差距,三個視角:競爭視角、未來視角、客戶視角;


其次是市場洞察:看競爭對手、看行業趨勢、看客戶和市場、看技術;


然後是戰略意圖:市場洞察可能會改變你的戰略意圖,所以它在市場洞察之後;


接著是創新焦點:這個可能是設計出來的,也可能是一不小心做出來的;


最後是業務設計:根據前三個點的輸入變成你的業務(6個方面:選擇什麼樣的客戶群|客戶選擇、用什麼價值主張來吸引客戶|價值主張、利潤獲取模式|價值獲取、業務範圍、難以被複制的“戰略控制點”、風險控制)。


這是左邊的部分,右邊第一步是導出關鍵任務&依賴關係,這個過程稱作戰略解碼,從業務設計到每一個人要確定哪些關鍵指標;關鍵任務和關鍵指標考核是放在一起的,它每年都有更新和變動。


這個是戰略方法論,但是做出戰略規劃之後,更重要的是執行體系,這方面華為做得比較強,包括預算體系、組織設計、績效激勵,如何對準戰略,這套體系非常強。


3、戰略解碼怎麼做才好?


戰略規劃輸出來之後,主要看指標集輸出的過程中參與人是誰。


如果是一群對業務不懂、對市場不瞭解的人,給你上個指標,這不是紙上談兵嗎?如果是戰略管理部門的人,天天在這裡討論指標,那就完蛋了。


一定是來自一線的、打過勝仗的高層來參與這個討論。華為有一個“潛規則”,如果不是市場一把手來彙報業務戰略規劃,那就不要彙報了,這次會議就不開了。


4、華為的戰略執行用什麼方法?


在2013年之前華為很少做戰略解碼,解碼的過程就是拍腦袋的過程,大家一起研討。


華為也一直在對標三星,2013年引進三星的一套方法論叫BEM——戰略執行管理,就是所謂的戰略解碼,是在做完中長期戰略規劃SP之後,第一次解碼的時候要輸出關鍵指標考核體系,這樣未來做考核的時候就比較方便。


5、我們戰略已經確定,也用平衡計分卡導出了KPI和行動方案,也聚焦在了3-5個指標上,但還是會有衰減,考核出來結果還是有偏差,感覺他們的分數很高,但是戰略還是沒有達成。


這個問題有些複雜。


平衡計分卡只是解碼的四個維度,並不是方法。比如說考核採購的第一指標是質量,第二指標是交期,第三指標是成本,這三個指標怎麼去平衡。它的偉大之處在於平衡,但是不能負責解碼。


(關於平衡記分卡,可以看“喬諾之聲”這篇文章:終於把平衡記分卡講明白了!)


3-5個指標應該沒問題,並不是因為考核少而衰減,反而是多而衰減。考核指標只考主要方面,這是對的。


戰略做好之後,落地確實是個難題,要靠整體的組織能力。


華為的戰略落地用“三駕馬車”來保障:

人力資源

財務預算

業務流程

……


6、企業的變革應該從哪些地方切入?


很多組織變革都喜歡從研發IPD流程著手,我們發現成功概率不高。用原華為移動解決方案總裁的話說:人員的動力問題都沒解決,怎麼能成功?


服務這麼多行業冠軍之後,我們發現有趣的現象,他們的管理基礎與華為相比可能不是一點點差別,那是很大一段距離,可能是20年的差距。


我們現在發現變革的第一個切入點是戰略,保持上下對齊、左右拉通。


第二個切入點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模塊有3個抓手:

第一個抓手是績效激勵體系;

第二個抓手是幹部隊伍體系;

第三個抓手是文化假設。


第三個切入點才是研發IPD、營銷LTC、供應鏈ISC等一系列的業務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