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南鄉劉伯溫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口中繼續流傳

縉雲南鄉劉伯溫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口中繼續流傳

本文作者:陳喜和

五、遇春託船破城門。


劉基帶著常遇春下得山來,由於軍情緊急,還未來得及安葬母親,就匆忙披掛上陣,攻打金華城的梅花門了。元軍在城頭傾倒灼熱的鐵水,阻止攻城。於是常遇春忙去金華江抓了一艘木船,舀了半船水,雙手託著回到梅花門,接住鐵水,掩護其他將士攻打城門。

縉雲南鄉劉伯溫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口中繼續流傳

此時,人叫馬嘶,殺聲震天,如瀑的鐵水落在船裡,沸水滾滾,煙霧騰騰。正當城門被攻破的時候,那船裡的鐵水越積越多,壓得常遇春漸漸地支持不住了,身子慢慢地往下蹲,那盛滿了鐵疙瘩和熱水的木船,順勢壓到了他的身上。如果是一般人,早已粉身碎骨了,即便是對於常遇春這樣的人來說,也是凶多吉少。
朱元璋在遠處看到常遇春倒下,不無擔心地說:“不知常遇春會不會失(死去)呀?”劉基聽了大驚道:“主公,趕快改口‘就是失,也要先見了主公後’”。於是朱元璋馬上改口。

縉雲南鄉劉伯溫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口中繼續流傳

正說話間,許多士兵搬掉壓在常遇春身上的船,攙扶著他來到朱元璋的前面。常遇春因長時間託著一船幾千斤重的灼熱鐵水,全身撐脹,加上木船砸在身上,連肌肉都陷進了鐵甲裡去了,血水不斷地從鎧甲裡邊滲露出來,大汗淋漓,臉色醬紫。
這時候雖然還有一口氣,但已說不出話了,朱元璋把他攬在自己的懷裡,憐惜地一邊用扇子為他降溫,一邊安慰。就這樣,常遇春終因傷勢過重,慢慢地合上了雙眼。他是不幸的:首戰雖捷身罹難,未享榮華千古憾;他又是幸運的:征戰沙場幾人回,萬歲送終能有誰?


六、劉基設計減賦稅。


劉基跟隨朱元璋,轉戰南北,取得了天下。深諳君臣之道的劉基,處處陪著小心。那次朱元璋大宴功臣,火燒慶功樓時,本想把劉基也一起燒死。當時朱元璋在宴席上起身的時候,劉基也緊隨其後,朱元璋質問:為何步步緊跟?劉基回答說:“古語云,‘臣不離君,君不離臣’,故而微臣緊跟萬歲”。劉基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才逃過一劫,朱元璋也無可奈何。


朱元璋大封功臣時,不知為何,功高蓋世的劉基只被封了個第三等級的“誠意伯”,雖然如此,劉基也不怎麼在意,但想到自己為官一場,總要為鄉親們做點好事,才有些意義。那時候,民眾負擔莫過於賦稅,於是劉基就暗中作好這方面的準備。

縉雲南鄉劉伯溫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口中繼續流傳

有段時間,朱元璋常與劉基下棋,總是贏少輸多,就問劉基是什麼原因,劉基答道:“只要默唸一則口訣,就能贏棋,就怕萬歲做不到。”朱元璋感到神奇:“這個倒是聞所未聞,朕今天倒要試試,是不是靈驗。”


劉基說:“那好,臣念一句,萬歲您就跟一句。”於是,君臣一邊下棋,劉基“漫不經心”地用方言念一句,朱元璋不明就裡,就稀裡糊塗地跟一句:“永康房無糧﹏﹏﹏﹏﹏縉雲山無糧﹏﹏﹏﹏﹏青田糧減半﹏﹏﹏﹏﹏減半又減半﹏﹏﹏﹏﹏還要除了巖頭磡﹏﹏﹏﹏﹏”(青田的田地,大多為巖頭磡)當朱元璋跟著唸到這裡的時候,劉基趕緊跪下謝恩:“謝我主聖恩浩蕩,澤及黎民,大明江山萬萬年!”

縉雲南鄉劉伯溫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口中繼續流傳

開始,朱元璋被謝得莫名其妙,但很快就悟到了,知道中了劉基巧設的圈套,心裡有些不痛快,但話既已說出,金口難改,只好順水推舟,成全此事。


因為劉基與縉雲鄭葆的關係,又是鄰縣,據說還有姻親關係,而永康坑口村,有“小杭州”之稱,是劉基與宋濂等學者常聚會吟詩的地方,何況他在永康三十里坑尋訪到了常遇春,於是連帶縉雲永康也受到皇恩澤被。劉基為家鄉的百姓做了大好事,百姓世代都銘記著他,也算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了,然而他自己卻犯了忌,逐漸受到朱元璋的猜忌和厭惡了。

七、劉基巧除半江西。


在明朝開國之初,大臣中有一小半是江西籍,故有“滿朝半江西”之說,而浙江籍的大臣不多,但階位比江西大臣高。由於人都有本位思想,故各行省之間的大臣多有矛盾,甚至鬥爭激烈。

縉雲南鄉劉伯溫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口中繼續流傳

一次,劉基等人參了江西籍某些官員一本,朱元璋准奏。當朱元璋翻出江西籍官員花名冊,沉吟著在將要處分的姓名上做記號的時候,劉基走上前去,假裝阻止說:“萬歲,夠了哎!”邊說邊往朱元璋手上的紅硃筆杆一挪,結果打出了一個大大的“√”,把大片的姓名都勾進去了,因君無戲言,朱元璋只好把那些人都殺了。事後,朱元璋很是惱火,卻又不好發作,心裡對劉基就更加厭惡了。
從此,江西人與浙江人結下了樑子,他們對浙江人恨之入骨,立志報仇,苦學風水(堪輿)之術,到浙江各地勘察,凡風水好的地方,他們巧舌如簧,千方百計鼓動風水相關人,予以破解,縉雲在這方面的故事很多。致使浙江許多官吏失勢或倒臺,以後更出不了大官。

縉雲南鄉劉伯溫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口中繼續流傳

浙江人得知真相後,把那些風水師抓起來剝皮以發洩。他們死到臨頭還嘴硬:“你們只能剝下我一層皮”,浙江人就是要破破這個常規,皮剝下後,用燒紅的鐵鍁把肉燙硬,愣是又剝下一層,這是後話。

八、萬歲賠償金頭顱。


伴君如伴虎,特別是像劉基這樣能洞察入微的人,招致了朱元璋的猜忌,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加上劉基的種種行為,對其更是厭惡有加,日益疏遠,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當劉基感到大難即將臨頭的時候,有一天,靈機一動,見了朱元璋後,故意在那裡發呆,朱元璋詢問原因,才羞愧地說,自己年紀大了,竟連大赦的“赦”字都寫不出了,朱元璋雖然覺得好笑,但還是提起紅硃筆,在劉伯溫的手掌上寫下了一個大大的“赦”字。

縉雲南鄉劉伯溫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口中繼續流傳

劉基如得大赦之令,於是告退,當離開了朱元璋的視線後,就高擎著手掌,說是朱元璋赦免了他,通過宮殿裡和一路上的關卡,一路綠燈,逃回了青田。劉基知道此次在劫難逃,隨即向家人交代後事後,吞金而亡,為自己爭取了比較體面的了斷方式。
過幾天,朱元璋得到實情,勃然大怒,認為劉基犯了欺君大罪,派兵追殺。追兵來到劉基家,只見一口棺材靠在柱子上。追兵知道,劉基已經歸天了。但不肯就此罷休,於是就將棺材的大頭鋸下一段,打算連同劉基的頭一起鋸下來,拿回去向朱元璋覆命,不料鋸下來的竟是一段空的棺材頭。

縉雲南鄉劉伯溫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口中繼續流傳

劉基料事如神,早就知道他們會來這一手,就交代家人做了兩個棺材頭(兩塊彩頭)。追兵們也十分佩服劉基的機智,不忍心真把劉基的頭顱鋸下,只好拿著那塊棺材頭回去覆命。
朱元璋看著那塊棺材頭,如煙往事歷歷在目,內心深處似有所動:劉基縱有許多不是,畢竟為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在人已經死了,即便有威脅也已經解除了,就讓劉基有個完屍吧,不要再追究了。

縉雲南鄉劉伯溫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口中繼續流傳

進而想想自己對劉基確實也有點過分了,內心覺得有些愧疚,這次雖然沒有把劉基的頭顱鋸下來,但在情理上也算是被斬了一次頭了,於是就用金子打製了一個六斤四兩(十六兩制)重的頭顱,送給劉基家人,算是賠償。故後人常用“六斤四兩”來指代人的頭顱。

九、身後疑冢三十六。


劉基的妻子一生都與劉基唱反調,說正她唱反,指西她往東。劉基在臨終前,想墊軟一些的枕頭,就交代妻子說:“你就用石頭給我當枕頭吧,我喜歡硬的。”他以為妻子一定會違反他的意願,給他枕軟的。誰知,一代國師,料事如神,這次卻失算了。妻子想:“我一生盡與他唱反調,這最後一次,於心不忍,就滿足他的願望吧。”於是,就用青石巖給他當枕頭。據說後來馳名中外的青田石(一種葉臘石),就是由劉基的枕石演化而成的哩。

縉雲南鄉劉伯溫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口中繼續流傳

劉基預計自己死後可能還得不到安寧,讓別人尋找不到自己最後的歸宿地是最好的辦法。於是他選了三十六塊墓地,造了三十六穴墳墓,做了三十六具清一色的棺材。吩咐兒孫們,在自己下葬的那一天,在空的空棺材裡,放進與自己體重差不多的石頭,連同裝殮自己的棺材,一同抬起,在場地上前後穿插、左右交織地參陣,以致連兒孫們都不知道那具棺材是真的了,當然也就不知道那穴墓是真的了。
為了使墳墓的位置儘快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免於受到騷擾,他生前吩咐兒孫,每穴墳墓不留墳堆,每年清明節祭拜的時候,每人都要載一株刺(荊棘)。

縉雲南鄉劉伯溫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口中繼續流傳

於是荊棘越栽越多,並不斷向四周蔓延,一代又一代,越栽離墓地越遠,慢慢地,滿山滿壠都是荊棘了,墓穴究竟在什麼地方,就誰也不知道了。據說,劉基的出生地文成縣,其中有幾座山,現在遍地都是荊棘,就是當初劉基的兒孫們栽下的。
一代名臣,滿腹經綸,忠心耿耿,夙興夜寐,功高蓋世,但在皇權的淫威下,終究難以逃脫鷹犬之命運!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縉雲南鄉劉伯溫的故事還在人們的口中繼續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