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一碗紅燒肉,開啟他的航天人生

他是領航者,他的決策、部署引領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他是奉獻者,他的無私、奮鬥讓中國的航天事業走向光明;

他是民族的脊樑,也是國家的功臣,他就是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 ——孫家棟。

“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你是國家的棟樑。導彈、衛星、嫦娥、北斗、滿天星斗璀璨,寫下你的傳奇。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這是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對孫家棟的獲獎評價,雖然只有寥寥幾語,卻勾勒出了孫家棟先生為我國航天事業默默奉獻的無悔人生。

致敬!一碗紅燒肉,開啟他的航天人生

2016年,功勳科學家孫家棟在感動中國領獎現場

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啟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舉國沸騰、世界矚目。

歡慶之餘,我們不應該忘記,也不能忘記無數老一輩科學家為我國航天事業所做出的辛勤貢獻。

而孫家棟,就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不得不提及的一個人。

1

童年時期因是左撇子

而被學校退學

1929年4月8日,孫家棟出生於遼寧省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

小時候,孫家棟是一個左撇子,上小學時他只能用左手寫字,因為和其他學生不同,在學校學習了兩週,孫家棟就被學校給勸退了。

為了能夠繼續上學,小小年紀的孫家棟每天都堅持在家勤練用右手寫字,一年以後,他不僅可以熟練的使用右手寫字,而且還可以左右開弓打乒乓球。

繼續上學後,孫家棟的各科成績十分優異,可能正是童年時期被退學的事件,讓小小年紀的他就練就出了異於常人的毅力。

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樣一位曾因左撇子而被學校勸退的學生,會在多年以後成長為中國航天事業史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2

一碗紅燒肉

吃出了自己一生的輝煌前途

孫家棟曾說過,自己走上航天之路純屬偶然。

1948年,19歲的孫家棟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選擇了汽車專業。

1950年的元宵節,很多同學都選擇回家和家人一起團圓,哈工大的預科班決定安排學生晚餐吃紅燒肉來慶祝節日,於是“貪饞”的孫家棟就決定留在學校吃完這難得的紅燒肉,再回去姐姐家過節。

就在食堂準備開飯時,學校的校領導突然通知在場學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開始招人了。就這樣,因為“貪饞”而留在學校的孫家棟連招呼都沒來得及和家人打一聲,就連夜坐著火車去了北京。

1957年,孫家棟順利入選中國第一批留蘇空軍學員,和另外29名同學一起被派往蘇聯茹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進行為期7年的學習,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批公派留學人員。

回首往事,正是因為當初的那碗紅燒肉,才讓他與中國航天結緣,開啟了他的航天生涯。


致敬!一碗紅燒肉,開啟他的航天人生

1951年留學蘇聯前夕的孫家棟,時任空軍俄文翻譯

3

錢學森點將

成功研製我國首顆人造衛星

很多人都知道錢學森在1967年親自點將,才讓孫家棟成為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卻鮮有人知道這二位之間亦師亦友的信任和情誼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其實早在1958年孫家棟從蘇聯歸國,被分配到當時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總體部時,他與時任五院院長錢學森的交流就逐漸多了起來。

在一次工作中,錢學森的言傳身教更是讓孫家棟深受觸動。

當時,我國自行研製的一種新型火箭即將運往發射基地,按慣例產品出廠前要完成裝配、測試工作。由於時間緊,車間師傅找孫家棟商量說4個陀螺是同一批次生產的,第一個能裝上,其他3個應該沒問題。是不是可以不裝了?

當時的孫家棟覺得有一定道理,就同意了。但卻沒想到在發射場裝配時,有個陀螺卻怎麼也裝不上,他只好立即向錢學森報告。

錢學森聽了彙報後並沒有批評孫家棟,而是讓大家仔細加工研磨後再試裝,並親自來到現場察看。從下午1點開始,一直在現場陪到凌晨4點,直到大家把精密部件研磨安裝好。

從那時開始,孫家棟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始終堅持嚴抓工作質量,不敢有絲毫鬆懈。

1970年4月24日晚9點34分,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我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第五個能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1年3月3日,距我國第一顆衛星發射不到一年的時間,孫家棟任技術總負責人的“實踐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這也是我國第一顆有物理探測功能的衛星。


致敬!一碗紅燒肉,開啟他的航天人生

4

歷經多次航天險情

果斷決策力挽狂瀾

衛星發射是一項高風險的工程,每次發射,不到衛星入軌的那一刻,誰都不敢保證能百分之百成功。

在孫家棟60餘載的航天征程中,也經歷過讓他畢生難忘的“險情”。

1984年4月8 日,“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是我國研製的第二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

正當這顆衛星即將進入預定軌道時,經地面測控站發現,衛星上的蓄電池升溫了,必須調整衛星對著太陽的角度才能降溫,但調整幅度已經到了設計臨近值,如果再調整角度,衛星可能會失去地面控制,變成一顆廢星。

時任總設計的孫家棟,在沉思了幾分鐘後決定再調整一次視角寬度,最終熱失控問題得以解決,衛星化險為夷。


致敬!一碗紅燒肉,開啟他的航天人生

5

老年時期成為“空中飛人”

一年穿壞5雙鞋

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當時已經是75歲高齡的孫家棟再次披掛上陣,擔起了工程總設計師的重任。

很多人對孫家棟這一舉動表示非常的不理解,不明白為什麼早已功成名就的他還要冒著如此大的責任去接受這樣一項充滿風險的工作。

對此,孫家棟的回覆依然只有一句話:“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是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升空的關鍵性一年,作為工程總設計師的孫家棟成了名副其實的“空中飛人”。

他經常在幾個城市之間來回穿梭去協調衛星發射的相關事宜,有時候甚至需要在一週內往返多個城市。

這一年,年近80歲的孫家棟曾先後10次進入發射場,並在發射場內指導了5次衛星發射任務,主持參加了近百個與航天有關的大大小小會議。

他的老伴魏素萍說,在那一年,孫家棟光是穿壞的布鞋就有四五雙。

致敬!一碗紅燒肉,開啟他的航天人生

孫家棟指導探月工程各系統的調試工作

錢學森曾這樣評價孫家棟為我國航天事業所做的貢獻,他說:“孫家棟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7年學飛機,9年造導彈,50年放衛星,孫家棟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從起步到發展的全部過程。而他的傳奇人生也與中國航天發展史中的多個“第一”緊密相連。

在我國自主研製發射的100個航天飛行器中,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顆,堪堪佔據了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

而在未來,我們堅信這位航天巨匠依然會為中國的航天事業繼續添光加彩!

參考資料:

1. 《瞭望》新聞週刊,《瞭望: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的航天傳奇》

2. 科技日報,《問蒼穹 探月宮 家國棟樑》

3. 科學時報,《歐陽自遠眼中的孫家棟:“他是一部中國航天的發展史”》

4. 人民網,《獨家專訪嫦娥探月總設計師孫家棟:聶帥點將“兵頭將尾”終成大器》

5. 新華網,《我的中國“星”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孫家棟》

6. 中國新聞網,《衛星之父孫家棟:見證中國航天全過程》

7. 中國新聞網,《孫家棟:造一輩子“中國星”|功勳》

8. CCTV-10,《人物·故事》 20200107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孫家棟

9. 廣州日報,《“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六十載不變航天報國心》

文/科協改革進行時 編輯整理


來源:科協改革進行時

責編:賈婧媛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