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走下神壇,他只是一個有文化的普通人

說到魯迅,我們似乎都很熟悉,真名叫什麼、家是哪的、年輕時做過什麼、後來又做了什麼、甚至老婆孩子兄弟都很清楚,但是仔細一想,又覺得很遠。我們對於魯迅的瞭解,似乎只停留在這一層,接下來就是課本節選、中心思想或者一堆說過沒說過的心靈雞湯,還有閏土和猹。

魯迅:走下神壇,他只是一個有文化的普通人

可是,人們的評價卻又是那麼的熱情:真正的勇士、文化的燈塔、革命的心血。而看懂魯迅文字的人,一邊嘖嘖稱奇,一邊又扼腕嘆息,讚的是這行雲流水的文字真的是字字如針、針針見血,嘆的卻是大清都完了,可人還沒變多少。

魯迅:走下神壇,他只是一個有文化的普通人

儘管如此,洞曉人性的魯迅可能也沒有想到自己得到了看似褒義的貶低——神化。其實作者也不喜歡把某個人物神化,尤其是近代人物,因為這些人之所以能夠被人讚美銘記,是因為他們不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還擁有強大的人格魅力,哪怕是一個小缺點也讓這個人更加的真實和親切,他的一切都會變得有趣,也能明白這個人為什麼會在那個時代受到如此的追捧。

只可惜應試教育把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變成了一個個符號,雖然就教育來說,這也許是我們在有限時間內獲取知識的最有效的手段,但卻免不了枯燥乏味了很多。尤其是對魯迅這樣有趣、有深度的人,更是一種窄化和誤讀,首當其衝的應該就是那句:"學醫救不了中國人"。

魯迅:走下神壇,他只是一個有文化的普通人

棄醫從文因為魯迅成績不好?

一直以來,都會有人認為魯迅棄醫從文,只是因為他當時的成績不好,事實上關於魯迅成績的記載,確實在當時148人裡面排68名,成績就現代人眼光也不盡如人意。而實際上,家道中落的魯迅,作為當時公派留學的學生之一,不論能力和知識,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魯迅當時需要克服的問題不光是醫學,還有語言。不僅是日語,當時還要學習大量的西方國家語言,才能看懂那些難懂的書目,比如德語。而且那個年代能有條件上醫學院的也都不是泛泛之輩,所以用現代人的價值觀去看魯迅當時的成績是不夠公平的。

而且魯迅從一開始就想救國,也是因為想救國才學的醫,為什麼說學醫能救國呢?這裡並沒有明確的結論記載,但是作者結合一些資料分析,也能有一點結論。

魯迅:走下神壇,他只是一個有文化的普通人

當時中國很多知識分子,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如此成功,很希望中國也能夠進行西化改革,但是老百姓和很多傳統氏族家庭很少接觸西方人,思想就很難改變了。所以學醫的目的不單是為了治病救人,而是為了讓老百姓們看到西方技術的優秀之處。

日本明治維新,西醫對於整體的西化接受度上也產生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是魯迅在《藤野先生》中也提到過:比起做封建社會的殉道者,當時很多中國人更嚴重的病,是對民族與國家的麻木和漠視。於是才有了《吶喊》、《彷徨》、《阿Q》,鐵屋子還有劣根性。所以年輕的魯迅也同樣迷茫過,並不是某天夢醒就突然棄醫從文,更不可能是因為學習不夠好這種可笑的理由。

魯迅:走下神壇,他只是一個有文化的普通人

新文化倡導者其實從未離開封建的束縛

作者有一個觀點,魯迅並沒有像我們印象中的新文化領導者這樣新潮,相反魯迅始終沒有離開封建社會的束縛。

查過資料的小夥伴應該知道,魯迅和徐廣平雖然都有孩子了,但是至今徐廣平依舊是魯迅的同居者。魯迅名義上的妻子,還是母親為他包辦的妻子——朱安,但是魯迅確實不喜歡朱安,所以呢,從未對朱安做過什麼。同時魯迅也明白離婚,對於一個封建社會的女人是什麼結果,所以魯迅一直在供養朱安,反觀當時很多人,魯迅確實算得上是一個負責的男人。

魯迅:走下神壇,他只是一個有文化的普通人

作者觀點

其實這兩件事大家都能明白,所謂思想家、文化領袖其實和很多人一樣,有自己的一腔熱血,也有自己的迷茫無措,雖然洞曉人性,但也擺脫不了自身命運的糾纏,他就是一個真真切切的人,他的文字雖然犀利,但也確實不必有那麼多的過分解讀。

窗簾就是窗簾,棗樹就是棗樹,我更希望大家去享受魯迅的文字,在那個漢語還沒有規範的時代,魯迅的用詞和描述是那樣的樸實、優美,筆下的人物是如此的傳神,而不是拎出某句話,後面加上魯迅兩個字就變成了至理名言。

就如同魯迅先生《而已集》"公理"之所在中說到的:我的話已經說完,去年說的,今年還適用,恐怕明年也還適用,但我誠懇的希望他不至於適用到十年二十年之後,倘這樣,中國可就要完了。

魯迅:走下神壇,他只是一個有文化的普通人

可諷刺的是啊,近百年過去了,先生的話依舊適用,而拿魯迅名言當做武器的人應該也不會想到,這正是魯迅最不想看到的東西。

作者覺得,真正讀懂魯迅的人,不應該把他的話當作刀子去反擊別人,而是當做鏡子去反觀自己。而魯迅先生的過人之處也並不是引領潮流的文化領袖,而是他在民智未開之時就早已看透了人性,洞曉了社會,而我們呢,也應該從中看出人性的漏洞,去對比自己在怒斥別人吃人血饅頭時,回頭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做了阿Q.

魯迅:走下神壇,他只是一個有文化的普通人

本次文案,雖然只有短短2000字,不可能將魯迅先生的魅力完全展現出來,而一千個人心中也自然會有一千個魯迅,作者也只是拋磚引玉,講一些課本上無法提到但是有些意思的想法講出來,希望大家回頭再看魯迅時,不再揣摩中心思想,結合當下,背誦選段,而是像讀一篇普通人的心中所想而寫的專欄,或者是一篇朋友寫的小文,裡面不光有民族氣節,憂國憂民,還有年少時光與生活隨感,你就會發現魯迅也僅僅是一個有才華的普通人。

魯迅:走下神壇,他只是一個有文化的普通人

到此為止,雖然作為一個小作者,妄圖將魯迅拉下神壇不切實際,但是請大家不要忘了,魯迅永遠是一位偉大的作家。我們的生活往往會把很多人和事扁平化,雖然更加容易理解,但是就像壓縮餅乾一樣,儘管擁有同樣的營養和作用,卻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和感覺,而作者則希望稍稍還原一些知識原本的魅力。

因為人對世界天性就是好奇的,所以學習是人的天性,只是有些人把枯燥重複的東西稱之為學習,希望這篇文章給你帶去一點點想了解學習的慾望,這就是對我最大的認可,如果你能留下點贊轉發,那就更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