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布告訴我們,人生不是沒有重來的機會

看了《史記》季布列傳,我不禁感嘆:人生真不是沒有重來的機會,只看你如何以當下為起點,以什麼態度選擇未來。

由古到今,從帝王將相到平常百姓,有多少人在面對眼前困境時,或悲痛欲絕,或奮勇追擊。因為選擇各異,人生的走向便截然不同。

咱們遠的不說,近的不提,就說史記記載的各色人物裡,有面對劉邦的圍困進逼,在很可能東山再起的前提下,仍然選擇了自刎的項羽與虞姬;有在劉邦勸降,承諾大至封王,小至封侯,想用自己的人頭保全追隨自己多年的五百多名壯士,也選擇自刎的田橫。還有得知田橫死訊後,集體跳海自殺的五百壯士……場面都慷慨激昂,悲壯慘烈。讓人無限感嘆之餘,不禁想:如果他們不死,會有怎樣的結局?

一切將有可能。而放棄就代表失去了這種可能。

縱觀古今,我們這個民族向來不缺慷慨悲壯、高風亮節、視死如歸的英雄。卻缺少像季布這樣,為實現自我價值,堅韌如石,忍辱負重繼續認真生活下去的強者。

季布是楚軍五大將之一,是項羽死後唯一有善終的大將軍。他的人生分兩部分,前半生在項羽麾下英勇善戰,奮勇殺敵。戰敗後與鍾離眛一起逃了出來。因為選擇不同,兩人的結局也大相徑庭,南轅北轍。季布比鍾離眛多活幾十年,後來為漢朝所用,終於實現人生價值。

在故鄉楚國的名聲向來很好的季布,被故鄉人形像地說成“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是現在我們說一諾千金的由來。

據說季布是個愛打抱不平,俠肝義膽,信守承諾的人。擁有這種特質的他,自然能結識不少有情有義的朋友。這些朋友在他從楚軍營出逃,走投無路時,給予了幫助。

季布在楚軍任大將軍時,英勇善戰,曾多次給劉邦沉重的打擊。劉邦一直在心裡記著這筆帳呢。他得知季布出逃後,即下令重金懸賞捉拿,傳令敢窩藏季布者,殊連三族。即使如此,仍有人看重季布的人品,收留了他。

第一個收留他的是周家。作為平常人家的他們,自知能力不夠,但還是想方設法把他裝扮成家奴,安排他和幾十個家奴在一起,送到很講俠義的朱家附近。朱家世代為商。他們明知季布的身份,但因為信任季布的為人,便裝作不知,一邊讓他和其他家奴下田幹活,一邊託關係,找門路幫助季布。

朱家是有頭有臉的人家。他們找到劉邦的發小夏侯嬰。要說找夏侯嬰算是找對了,他不但是劉邦的發小,還曾救過劉邦的一對兒女。

想當年劉邦被楚軍追殺,劉邦為減輕馬車負擔,三番五次把兒女丟下車,每次都是夏侯嬰下車冒死救下孩子。他們分別是後來的孝惠帝和魯元公主。因此夏侯嬰在劉邦和呂后面前說話,還有點分量。

有一天朱家人和夏侯嬰喝酒聊天,朱家人問,季布犯了什麼大罪,皇上追得這麼厲害?季布作為人臣,自然會替自己的君王效命,只是職責所在。項羽的臣子這麼多,難道都要殺嗎?現在皇上剛得天下,卻為個人恩怨去追殺一個人,不是顯得很沒度量嗎?況且季布這麼賢能,漢朝逼得這麼緊,不就逼他去投靠匈奴,幫助自己的對手嗎?

夏侯嬰覺得朱家說得在理,就向劉邦進言。劉邦為安撫和收買楚國百姓和部分投靠過來的士兵,赦免了季布,還讓他做了郎中。

百姓知道這事後,都稱讚季布像個大丈夫,能屈能伸。朱家也因此聞名於當下。

季布告訴我們,人生不是沒有重來的機會

季布在漢朝位至中郎將,期間為朝廷出謀劃策,在與群臣討論征討匈奴時,當著呂后的面,辯駁樊噲不理智言行,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孝文帝聽人推薦,曾想提拔他為御史大夫。季布上京在客棧住了一個月才被召見。孝文帝后又聽人誹謗撤回任命,又讓他返回原地。季布能直言不諱,向孝文帝進言的大概意思是:判斷我的好壞,不能只聽個別人的稱益和誹謗,以免他人趁機試探陛下深淺。

可以看出,季布在漢朝沒有委曲求全,而是不卑不亢,直言不諱,為朝廷盡心盡責,做到了為人臣的本份。

而與他一同出逃的鐘離眛就沒有這樣的運氣了。他與韓信是故交,投靠韓信被劉邦得知。劉邦讓韓信交出鍾離眛。韓信無奈之下硬著頭皮去跟鍾離眛說。鍾離眛自知所託非人,對韓信失望,對前程絕望之下,拔劍自刎。

老話說得好,只有享不了的福,沒有遭不了的罪。生而為人,我們無法事事順意,更無法保證上天總是站在自己這一邊。如何在人生低谷,逆境而上,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一死了之是最沒用的舉措,不應過多地讚頌與高歌。

司馬遷這樣評價季布,受辱不羞而苟活,寧為人奴而不死。只因他認為自己的才能還未發揮到極致。而有些人在困境中感慨而自殺,是因為他們對前途沒有計劃了。

我們在季布身上似乎看到了司馬遷的影子。他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受如此大辱而能堅強地活下去,志在完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人生不是沒有重來的機會,只看你如何以當下為起點,是否認真選擇和麵對未來。如果勇於面對,設法突破,或最低限度地默默忍受那段艱難的日子,許多可能便在不經意間發生。

我敬重像季布這樣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