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存和賺錢而旅行,只是沒有靈魂的行走

我是一個比較守舊的人,對新事物接受往往都會比大多數人慢半拍。

很多年前博客流行,我其實是還算一個文筆流暢、喜歡寫點兒東西的人,但是我偶爾寫點兒隨筆就算用電腦,也都存在word文檔裡,也沒有想過發到網絡上。在博客還沒來得及觸及時,突然開始流行微博了。曾幾何時,似乎不玩兒微博都不好意思說自己還是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80後。大學畢業這麼多年,我也一直沒有玩兒起微博。

出國這些年,好像微博也快被淘汰了,頭條這樣的自媒體似乎一夜之間風靡起來。這次我決定儘量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一次,於是我決定作為一個創作者加入自媒體大軍。

在註冊頭條資料時,對於選擇哪一個領域困惑了很久。我當過大學老師,想註冊教育領域,想想來這裡也不是為了高臺教化,好為人師,自己也沒這個水平,免得落個誤人子弟的罵名;念過MBA,考過會計師,做過企業管理人員,想註冊財經領域也行,不過想想網上那麼多財經領域專家沒幾個不是胡說八道的,我還是算了吧。

最後決定選一個自己純粹出於興趣、並熱愛的領域作為切入點吧,於是選擇了旅遊領域。旅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談不上挑戰和探索,就是喜歡那種上路的感覺,尤其是對陌生地域那種從開始的些許恐懼、到逐漸認知熟悉的過程,每每讓我興奮不已。而我又是一個喜歡分享和傾訴的人,喜歡講我的故事給別人聽,也喜歡聽別人講他的故事。所以,這是應該一個很好的平臺。

開始在自媒體發作品後,慢慢有一些粉絲,很喜歡跟粉絲互動,記得第一次被人叫小編,還沒反應過來,原來我就是傳說中的小編了。做到現在為止,我都沒有真正詳細瞭解自媒體作者的創收機制。時不時後臺顯示還有些零錢收入,感覺很神奇的一件事情。上次寫文章獲得稿費,還是在中學時代給《中學生導學報》投過一篇化學小論文,被採納刊登,給發了30塊錢,那時候30塊錢可是兩週生活費啊。

不過慢慢發現,自媒體的創作者中,很多都不是像我這樣出於分享的目的而發佈作品,而是因為要做自媒體,而去找作品來發表,不是因為有作品需要發表,而是因為要發表而需要作品。

這樣的情況如果出現在其他專業領域,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科技、財經等領域,作者肩負著科普和資訊的

提取過濾的責任,刻意的創作一些文章,是很有必要的。而旅遊這個領域,把自媒體做成這樣,我覺得是違背了旅遊自媒體存在的初衷的。

旅遊自媒體作品的存在,應該是對旅行生活的一種記錄,這個前提是你本身就是一個喜歡旅行、熱愛旅行的且經常旅行的人,自媒體的出現只是多了一個分享的渠道,就像以前每到一個地方覺得好了就發個朋友圈分享一次,再以前沒有手機互聯網,到一個好地方給遠方的朋友寄一張加蓋旅遊地郵戳的明信片一樣。像侶行夫婦,自媒體火起來之前,就是探險家,旅行完全是遵從內心的一種生活方式。

現在越來越的人,辭職去做旅行自媒體,有點兒條件的弄個車去自駕,千篇一律都是西藏;沒條件的,焊個小車就去徒步,南方的往東北北京走,北方的往三亞走。我關注過很多這樣的旅行直播,很少能在他們的臉上看到那種對旅行的那種憧憬和興奮,到多是疲憊和厭倦,以及對完成自媒體作品任務的那種敷衍。我能夠感覺到,他們並不真正熱愛旅行,而是幻想把旅行當作一種發財致富、逃避現實的一種工具。

長期關注旅行達人的粉絲,肯定希望通過旅者的分享,感同身受的去領略自己去不了的那些地方、看不見的那些風光、無法親自體會的那種風情和經歷。而忙於和粉絲刷禮物互動的主播們,自己都沒有精力去顧及身邊的風景,談何與粉絲分享?也許一開始粉絲出於獵奇心理,對你這個人和你這種行為感興趣而關注你,但是這種神秘感終會消退,關注迴歸旅行本身。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自媒體平臺本來提供了人一個為大家分享交流的平臺,現在這樣卻讓很多人放棄踏實工作、和諧生活的機會,為了一朝走紅,拋家舍業,踏上一條也許自己並不喜歡,卻要強顏歡笑,而且前路渺茫的所謂捷徑。

為了生存和賺錢而旅行,這樣的旅行是沒有靈魂的,這樣的旅行作品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為生存和賺錢而旅行,只是沒有靈魂的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