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與漢朝,為何能夠“纏鬥”三百載之久?

在漢朝初期,漢王朝頻繁的受到匈奴的進攻,直到漢武帝時期這種被動局面才得以扭轉,為了抵禦匈奴,漢代各朝皇帝可以說是用盡了心思,花費了大量財力物力。是什麼原因致使漢朝付出如此代價依舊要與匈奴抗爭到底?

一、作為漢朝我國北方的一支遊牧民族,匈奴起於微末卻十分堅忍,起初的漢朝十分弱小,致使匈奴向漢朝發起進攻

在講述漢朝與匈奴如何“纏鬥”三百載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匈奴。匈奴與突厥族是中國古代漢朝時期我國北方的一支遊牧民族。他們的生存活動範圍在戈壁大沙漠的南北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黃河、河套平原、陰山地區以及內蒙古高原。

匈奴與漢朝,為何能夠“纏鬥”三百載之久?


在我國遠古傳說中就出現了有關匈奴的記載,而匈奴一詞真正被記載在史書上是在戰國時期。在秦漢之際,匈奴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且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奴隸制軍事政權。由於他們的發展迅速,並且時常對漢朝進行攻擊,由此匈奴與突厥族也被稱為中國北方地區最主要的作戰對手,其實力強大到可稱雄於大漠南北。

相對於匈奴的快速發展,此時此刻的漢朝經受多年的戰爭,經濟早已被破壞。一代又一代皇族的更替,雖然最終將自己的血脈和政權得以延續,但政權尚未得到鞏固無力做到與匈奴作戰。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平城之圍”,在公元前兩千年,晉陽(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帶)被攻打,漢高祖聽到消息以後,親自率領三十萬大軍與其進行對抗。卻被匈奴圍困了七天七夜,最終若不是漢朝大臣向匈奴頭領行賄,都不得以脫險。

面對漢朝的弱小,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本就英勇善戰,所以漢朝的邊疆地區時不時的就會遭受到匈奴的進攻。由於匈奴擁有著強大的鐵騎軍隊,在軍事上佔領著巨大的優勢,漢高祖劉邦無計可施只能夠忍氣吞聲。除此為了漢朝能夠與匈奴和平的相處,漢高祖還採取了和親的形式,將漢朝的公主嫁於單于,並且送去大量的絲織品等貴重物品。

匈奴與漢朝,為何能夠“纏鬥”三百載之久?


但這從根本上並不能制止匈奴對漢朝發起進攻,而只是起到了暫時的緩解作用,和親的形勢一直延續到漢景帝時期,公元前140年,在漢朝的歷史上出現了一個赫赫有名的文韜武略俱全的皇帝,也就是漢武帝劉徹,他為漢朝的強大與興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漢武帝對匈奴進行三次反擊,最終漢、匈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漢武帝登基以後,力圖改變與匈奴之間的歷史關係,作為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帝,漢武帝對漢朝的貢獻是巨大的而且多方面,但是其最主要的功績依舊是在於匈奴的鬥爭中所獲得的,同時,他也將自己畢生的精力大多數的花於與匈奴的抗爭中。

從公元前113年到公元前89年,漢武帝共指揮了數十次對抗匈奴的戰爭,其中最主要的三場分別是河南之戰、河西之戰以及漠北之戰。

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使得漢朝邊疆東部局勢危機。漢武帝放棄了採用重兵援救的方式,出兵攻打匈奴最為虛弱的西部地區,可以說漢武帝這一英明的決策在這場戰爭中將漢朝的地位和匈奴的地位進行扭轉,化被動為主動。

河套地區是匈奴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匈奴距離漢王朝統治核心地區最近的地方。可以說河套地區無論是對於匈奴還是漢王朝而言,都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作用。河套戰爭的勝利不僅強烈打擊了匈奴的士氣,也極大鼓舞了漢王朝對抗匈奴的決心,同時,也標誌著漢王朝第一次將與匈奴之間戰爭的觸角伸出長城以外,引向匈奴領域。

匈奴與漢朝,為何能夠“纏鬥”三百載之久?


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戰爆發。漢武帝命令將軍霍去病率領一萬鐵騎出戰隴西,此次戰爭霍去病採取了經典的無後方作戰計劃。

由於沒有糧食,所有的士兵只能夠與匈奴進行短暫的肉拼,最終大獲全勝。同年夏天,霍去病再次出戰,俘殺了匈奴三萬餘人,其中包括匈奴中的王子相國以及將軍的人,給匈奴以沉重的打擊。對於這兩次霍去病的出戰,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匈奴的士氣,減少了匈奴的領土,同時也激發了匈奴內部的矛盾。在此次戰爭以後,漢朝在此地設立四郡,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

第三次戰役發生於公元前119年,由於匈奴的過分自信,並沒有因為前兩次戰爭的失敗而放棄對漢朝的進攻。為了能夠徹底的擊敗匈奴,漢武帝決定深入漠北。與霍去病,衛青等人給予匈奴重重的一擊,漠北戰爭取得空前的勝利,重創了匈奴。

漢朝奪取了陰山以南的所有的草地,從此以後,匈奴被驅逐到漠北地區。基本上消除了匈奴對漢朝所帶來的威脅。此次戰爭的結束,代表著近三百年來漢朝於匈奴之間陸陸續續的戰爭關係正式結束。在匈奴與漢朝的關係中,漢朝樹立了自己的地位,扭轉了自身的弱勢地位。

三、弱小的漢朝一步步走向強大,最終取得匈奴之間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一)與漢朝相比,匈奴地域小國力弱

匈奴在地域面積以及人口數量上都沒有漢朝廣大,也就是說相對於匈奴,漢朝的發展空間和發展速度較快。漢朝早期雖然國力衰微,但到漢景帝時期,漢朝已經達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匈奴與漢朝,為何能夠“纏鬥”三百載之久?


尤其是漢武帝登基以後,力圖對國家的經濟、政治以及外交方面進行改革,所以說漢武帝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勝利並非是運氣好,日益強盛的經濟國力為其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二)漢武帝確立了新的外交政策和選官制度

漢武帝認識到了,要想從根本上取得與匈奴對戰的勝利,必須要發展外交,採取對匈奴孤立的政策。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一向欺負壓榨周邊民族,因此在外交方面處於絕對的劣勢地位。漢武帝抓住這一弱點,積極與周邊地區進行交流合作,這也為後來取得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條件。

另一方面,在選官制度上漢武帝也對於進行了改革,他沒有沿用漢朝初期的選官制度,而是建立了一套新的選官制度,第一察舉制,第二徵召制,第三,選用博士子弟。考試成績優秀者即可為官,這一制度大大提高了國家任用人才的素質。漢武帝對國家制度改革,為他在與匈奴對戰中可以及時的改變自己的處境提供了人才基礎。

(三)漢武帝善於向對方學習

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漢武帝並沒有屈服,也沒有沿用傳統的漢初和親的方式,他積極的向匈奴學習,看到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有著精銳的鐵騎,漢武帝也想要擁有一支同樣的隊伍,為此,他請來匈奴的馴馬師,以同樣的方式來訓練自己的軍隊,有了馴馬師還不行,還需要有強健的馬匹,為此,漢武帝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馴養馬,在戰馬的質量上和數量上均得以提高,這也為匈奴之戰奠定了強大的軍備基礎。

(四)漢朝振奮的民族精神風貌

試想一下,一個民族長久的經受著別人的壓榨和掠奪,從漢初以來,無論是採取和親,還是贈送寶貴財物都無法真正實現和平,這個國家民族的百姓是有多氣憤。現如今,出現了一個文武雙全的明君,帶領著他們一步步走向強盛,一次戰役的勝利就鼓舞一次士兵的志氣,不斷的勝利就給了士兵想要把侵略者趕出自己國家的信心和決心。因此,百姓出於對和平的渴望,每一次戰爭都會用盡自己的全力。軍隊士氣高昂,戰爭想不勝利都難。

(五)漢武帝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度

漢武帝剛剛登基就採用了一系列決策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中央的統治。漢武帝解決了諸侯國的問題,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推恩令的存在,無論是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還是國家的軍事統一,都起到了避免了國家內政隱患的作用。為漢朝北擊匈奴提供了和諧穩定的後方環境。

(六)社會制度的差異

漢朝之所以戰勝匈奴,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國家文明。匈奴國家一直都屬於奴隸制度,而從戰國開始,中原地區就開始了封建社會,到了漢朝,封建社會已經有了極大的發展,歷史發展的趨勢本來就是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所以在社會制度方面漢朝要比匈奴先進許多。從某種程度來說,漢朝戰勝匈奴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匈奴與漢朝,為何能夠“纏鬥”三百載之久?


總結來說,在中華民族文明上,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進入了相處模式,由對抗到妥協再到最終的統一,可以說涵蓋了後世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相互模式,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漢朝沒有實現遊牧民族的統一那中華文明就會侷限在農耕文明中,文化創造也很難達到更高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