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學第一天,家長追問,孩子為何到家後嚎啕大哭

復學首日,防疫培訓、教學工作千頭萬緒,下班路上,精疲力盡的我,又接到一個家長的緊急電話。

01

是男生昊,因為新調的位置,在家裡嚎啕大哭。

復學第一天,家長追問,孩子為何到家後嚎啕大哭


最主要的原因,新同桌不合己意:一個班級公認的差生,學習成績墊底,衛生習慣不佳,更重要的是愛推卸責任,指責別人,且冥頑不化。曾經,有一任同桌,被她氣到當堂痛哭為止。

而之前的小組,組員相處融洽,齊心協力,常常被評為最佳小組。

昊的媽媽心疼兒子,但在回家路上,一直勸導,收效卻不大,昊還是在鬧情緒。

02

跟昊通電話,首先是給予理解,理解他的心理落差、位置舒適度突起變化等,都需要作出調整。

復學第一天,家長追問,孩子為何到家後嚎啕大哭


接著,向他闡述了此次老師進行位置調動的初衷,這學期調整昊同學的位置,源起昊的行為表現,課上課下愛閒聊,在組裡儼然成了“意見領袖”,為了博得組員的眼球,做事激進,心浮氣躁,影響了學習專注度。因此,將他從原來的邊緣小組調到如今的第三排(是教室的醒目排次)。至於調動後遇到了如今的同桌,純屬意外。

當然,我還提醒他:與差生同桌,會有不舒適,但最關鍵的,到了高年級,我們要逐漸學習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各種性格、各種家境、各種成績的同學,都試著去相處,去學習,去互補,開闊眼界,成長自己。

我也給他吃了定心丸,如果相處兩週以後,還是不能適應,老師會再想辦法的。

昊是一個很求上進的男生,他也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想努力尋求突破。將近一個小時的談話最後,他破涕為笑,終於認同了這個方案。

復學第一天,家長追問,孩子為何到家後嚎啕大哭


結束語:座位問題,一向是家長最關注、班主任最頭疼的敏感問題,稍有不順,輕者影響學生學習情緒,重者引發家校矛盾。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我已得出一套可行方案:遵循身高、視力、聽力等生理因素,以及學生學習品質、小組男女比例、優秀後進生比例等進行綜合考慮,可邀請班幹部一起參與工作,學期初大的調動和平日的微調相結合,以追求更好的效果。家長關注的是自己的孩子,老師考慮的是全班,層面不同,有矛盾在所難免,互相理解、及時溝通,才是工作的王道。


作者:教育策劃者,蓮兒老師;

歡迎閱讀、評論、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